原标题:实力打Call!造纸术、石狮子……都和老家有关?
来源:河南大学
程遂营,1965年生,河南省舞阳县人。现任河南大学文化产业与旅游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历史、文化和旅游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有《唐宋开封生态环境研究》《中国长假制度》《北美休闲研究》等著作8部。2012年曾受国务院外事侨务办公室委派赴欧洲比利时、葡萄牙、西班牙为华人宣讲中国传统文化;2014年受邀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六大古都”,2016年受邀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黄河上的古都”,2019年受邀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丝路上的古城”。
洛阳地处“天下之中”,通过伊洛河与黄河相连。在黄河母亲的哺育下,洛阳曾经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周)、后唐等的都城,素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美誉。在长达1000多年的建都史上,古都洛阳留给中华文明的珍贵遗产数不胜数。
狮子入华
在洛阳白马寺的门前有一对石狮子,在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中,也有数量众多的狮子雕塑。
洛阳白马寺
狮子受到人们的普遍崇拜,狮子文化在我国无处不在。可是,狮子是外来物种,中国本土从来就不产狮子。而黄河古都洛阳,曾经见证了第一只来自西域的狮子。
第一次狮子入华的记载出现在《后汉书》中:“月氏国献师(狮)子”。东汉章帝章和元年(87年),为了加强和中原王朝的外交关系,月氏国派遣使团,沿着丝绸之路向东汉王朝的都城洛阳,进献了一头金毛狮子。狮子是一种生活在热带地区的大型猫科动物,100年以前主要生活在非洲、亚洲和南美洲。在亚洲,狮子主要分布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阿富汗一带。月氏国控制着阿富汗和印度北部,那里生活着大量狮子。以前,中国人都把老虎称为“百兽之王”,而比老虎更高大、更威猛的狮子的到来,在洛阳引起了巨大轰动。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由此走入到中国人的民俗生活。以后,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时期,都有西域国家向中原王朝进贡狮子的记载。
就在狮子入华20年以前,汉章帝的父亲汉明帝,在永平十年(67年)的一天夜里,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一个金人身高丈六,头顶白光闪闪,在殿庭飞绕。次日早朝时,汉明帝把这个梦告诉大臣,让他们解梦。大臣傅毅说,陛下梦中的那个金人,就是西方的“佛”,即释迦牟尼。这是释迦牟尼佛向您托梦,您把佛迎到洛阳,佛祖就会保佑您和汉朝的江山社稷和平安宁。汉明帝听后,就派遣蔡愔、王景两位大臣远赴西域去求佛。两人西行到大月氏国,遇到两位印度高僧摄摩腾与竺法兰,盛邀之下,两位高僧到中国传播佛法。
在都城洛阳,摄摩腾与竺法兰受到了汉明帝的热情接待。为了安置释迦牟尼金人佛像、佛经,汉明帝敕令在洛阳城西门外修建一座气势雄伟的寺院,供两位高僧居住和传教。由于一路上都是两匹白马驮着佛经与佛像,汉明帝就把建成后的寺院命名为白马寺。这是我国内地第一座佛教寺院,被尊称为佛教祖庭。
古代印度和月氏国相邻,都有狮子。狮子也被印度人当作“百兽之王”,备受崇拜。公元前六世纪佛教产生以后,佛祖释迦牟尼被喻为“人中狮子”“大狮子王”。印度人还把佛的讲经说法比喻为“狮子吼”,把佛的坐席称为“狮子座”。人们信仰佛教,自然崇拜狮子。佛教传入中国后,狮子文化也随之逐渐深入人心。
狮子作为一个本不属于中国的外来物种,通过黄河古都洛阳进入中国后,深深融入到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里,在民间文化中,具有避邪御凶、决断是非、招财纳福等神性,成为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一段佳话。
洛阳纸贵
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四大发明,被誉为中国古代科技宝库中的四颗明珠。这四大发明中,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成熟于北宋建都开封时期;而造纸术成熟得最早,是在东汉建都洛阳时期。
在造纸术发明以前,中国人曾在甲骨上写字,留下了甲骨文;也曾把竹片、木片以及丝帛作为书写工具。到了东汉,洛阳王宫里面有一个主管皇宫制造机构的宦官叫蔡伦,他总结了秦汉以来的各种造纸技术,利用树皮、旧鱼网、破麻布等,发明了纸,被称为“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改变了中国人的书写方式,使中华文明前进了一大步。
左思《三都赋》
西晋时期,洛阳文学家左思,构思十年,写成脍炙人口的《三都赋》,描写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和魏都邺城。《三都赋》写得传神,人们争相抄阅,京都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洛阳纸贵”这个典故成为中国文学史、科技史上的一段美谈。
后来,造纸术等四大发明随着丝绸之路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为世界文明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家在河洛
在福建泉州,有一个晋江市,晋江上有一座洛阳桥,晋江市里还有一个洛阳镇。这仅仅是巧合吗?
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自古就是战乱最频繁的区域。战乱造成社会动荡、经济凋敝,在战争前后,会有大量人口向东南地区逃亡。中原人之所以选择逃向东南,而没有向北方或西北方大规模迁移,一是水陆交通便利。以洛阳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便利了南北之间的往来。二是因为南方地域广阔,相对比较富庶。人们沿着大运河向东南方向迁移,部分人迁移到安徽、江苏、浙江一带,或是翻山越岭去往福建,甚至漂泊海外。
洛阳伊河大桥
西晋末年,政局动荡不安,战乱频仍,很多洛阳人沿着大运河向东南迁徙,翻山越岭逃到福建晋江一带。但他们都怀有深厚的“中原情结”,把南安江改名为晋江,把晋江上修的桥叫做洛阳桥,把他们聚居的镇命名为洛阳镇,表明他们祖根在河洛。
历史上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是我国产生姓氏最多、也是外迁人口最多的地区,在很多人心目中,他们对于中原地区的记忆和眷恋从没有改变。古代还曾经流传一句话:“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北邙自古就是一块风水宝地,是帝王将相、有为之士死后长眠之地,是人们对天下之中的洛阳这个祖根之地的生死眷恋。这种复杂的感情日积月累,沉淀为深厚的“中原情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
根在河洛,老家河南!
图书推荐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辽阔的国土上,出现了不少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在我国众多的城市中,哪些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历代帝王们钟情的定都之所?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们展现出怎样的文化特质?又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呢?本书作者河南大学程遂营教授,将一一为我们讲述。
了解更多详细信息,请点击下方小程序~
长
期
征
稿
河大新媒致力于
讲好河大故事
弘扬河大文化
传承河大精神
欢迎提供文字/图片/视频/创意作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