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首儿所里患儿的“男妈妈”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首儿所里患儿的“男妈妈”

清晨,首都儿科研究所普通(新生儿)外科监护病房里,监护仪器的滴答声,婴儿的啼哭声,揪着刘超的心。

病房里的孩子们,因为不同的原因,一出生就离开妈妈,住进了监护病房,刘超和同事,就是他们的“男妈妈”。

刘超,是首儿所普通(新生儿)外科医生,一大早,他就来查房。“患儿呼吸机的波形有点儿不太对……”刘超停在一个暖箱前。暖箱里,一个刚刚出生两天的小家伙安静地躺着,身上连接着各种长长的管路。小家伙患了先天性食道闭锁,刚刚做完手术,只能靠呼吸机维持呼吸。刘超拿过一支注射器,小心翼翼地重复着抽气、打气的动作,调整气管插管的球囊松紧……

先天性食道闭锁,意味着孩子一出生就无法进食,如不及时治疗,很可能会死于肺部炎症和严重失水。

“呼吸是这类患儿最大的问题,必须严密监护。”刘超叮嘱着护士,“吸痰还是以清理口鼻腔为主……”

今年33岁的刘超读研究生时学的是成人肿瘤专业,那时他没想到自己会成为儿科医生。如今,刘超已从业8年,是普通(新生儿)外科的“院总”(总住院医师),“一干上儿科医生,我就喜欢上了,看着孩子们康复,没有比这更让我有成就感的了。”刘超说。

“院总”每周值班“5×24小时”,国庆假期也不例外。假期刚开始,刘超就和同事们在一天之内,奔走于多家医院,接回6个病情危重的新生儿,他自己还连着上了4台手术……

国庆假期,刘超负责的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监护病房和普通病房里,一共住了60名患儿,其中重症监护病房里的7名患儿病情最重,基本上都是食道闭锁、肛门闭锁和肠闭锁等先天性畸形。守护好这些小生命,除了妙手,更需要仁心和细心。

新生儿,无法像成人一样表达感受,他们的语言只有“哭”声。刘超和同事们除了时刻关注患儿的呼吸、心率、血压、血氧等指标,还要倾听孩子们的哭声是否有力,看看他们的脸色是否红润,摸一摸小肚子胀不胀……“如果一按肚子,孩子一激灵或是立刻蜷腿、皱眉,就说明可能有问题……”刘超说,照顾这些患儿,需要医生一遍一遍地去听、去看、去摸,不能忽视任何一点儿细微变化。

“一会儿电话通知72床患儿的家长来医院找我一趟……”刘超对护士说。72床是一个患有肛门闭锁的患儿,刚刚出生7天,短期内还无法手术,需要回家休养一段时间。刘超有些不放心,打算在宝宝出院前教家长一些应急处理操作。

“超哥,患儿家长电话!”同事喊道。刘超拿起电话,是一位患儿家长的求助。刘超安静地听,耐心地指点,“孩子一天排几次便?”“有腥臭吗?”……“行,我觉得问题不太大,先别担心,一会儿你把照片发给我”……

过节值班,刘超早就习惯了,他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个节日是在病房里度过的。全身心关注着患儿,自己的两个儿子,刘超无暇陪伴。对于经常“消失”的老爸,儿子倒是很理解,刘超大儿子还曾主动要求来探望爸爸照顾的小朋友们,“我希望他们快点儿好起来。”6岁的小男孩儿认真地说。

在刘超的精心照顾下,那个食道闭锁的患儿顺利拔管,刘超长吁一口气,“只要孩子们康复,我所有辛苦,都值得。”(刘欢)

相关阅读:
绿媒无奈:长假第四天 解放军军机已连续4天现身 国庆假期,在清华寻找舌尖上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