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假期“有过年的感觉”,防疫之弦亦不能松

原标题:假期“有过年的感觉”,防疫之弦亦不能松

▲阔别已久的长假“热闹味道”,让不少人感叹“有过年的感觉”。资料图。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阔别已久的长假“热闹味道”,让不少人感叹“有过年的感觉”。资料图。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国庆中秋“喜相逢”,人山人海的风景又回来了!景区排队、吃饭排队、打车排队……如在长沙,有的网红店吃饭排队4000桌;在杭州,一家店的千份鸭煲被抢购一空;在三亚,有酒店入住需排队40分钟……毫无疑问,这是人们熟悉的“长假模式”。

据报道,“双节”假期首日,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0.97亿人次;10月2日,这一数字更是突破1亿。如果说出游人数从宏观上反映出长假集体出游的盛况在回归,那么景区、吃饭、打车的排队现象,则从微观体验上让每个人都感受到了阔别已久的长假的“味道”,也让不少人感叹“有过年的感觉”。而这种在经受疫情影响之后,借着“双节”假期涌现出的人气,无疑都是社会回归正常的最有力注脚。

截至10月3日,应该说此次假期展现出了两种让人欣慰的景象。一是,出游人数和消费都体现了疫后社会的强烈复苏迹象;二是,防疫安全方面,目前全国都处于平稳状态。这其实都与疫情防控的得力密不可分。正是因为前一阶段疫情防控的“稳扎稳打”,才有今年“黄金周”照常开启的可能;而这次长假旅游市场的复苏,也正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进行。

如节前,文旅部就要求,各景区应科学合理设置承载量,接待游客量不超过最大承载量的75%,并要按照“限量、预约、错峰”要求,确保假日旅游景区开放安全、平稳、有序。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地景区都普遍执行了限流、预约制;有的景区还多部门联动组织安全大检查,工作人员全员上岗,对公共区域定时进行卫生无死角消杀;而测温、查验健康码,也基本上成为各地景区的标配。

不过,旅游和消费复苏越明显,越需要继续筑牢防疫安全。比如,各地景区在做好常规旅游秩序管理的同时,该有的防疫措施依然不能松,像75%的限流红线就不应随意突破。尤其是不能因为目前的安全景象,就放松长假后半程的防疫神经。

另外,餐饮服务行业,针对排队人数多、时间长的现象,或也可以因地制宜,从防疫角度,采取更人性化的办法。如叮嘱消费者排队时戴上口罩,保持恰当距离;提前告知游客等候时间或是接待量,让游客对排队时间有更准确的预期,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扎堆排队现象。当然,个人外出旅游也应该注意个人防护,不能将防疫安全抛在脑后。

“中秋电话亭”线上篇:钟美美隔空喊话周迅想同台申军良全家首次中秋团聚

。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

应该看到,秋冬季是疫情防控的重点时段。而“双节”假期中的集体出游,所带来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及扎堆、排队现象,都可能会放大防疫风险。在这一背景下,唯有每个个体以及景区、各市场主体,丢掉侥幸心理,将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要求落到实处,方能将风险降到最低。

此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2020年国庆中秋假期旅行卫生重点提示》就要求,游客假期出行要服从目的地疫情防控有关要求;流行病学权威专家吴尊友也提醒,在游玩旅行中,要注意保持距离,如果近距离人多,一定要戴口罩,包括在一些通风不好的地方,比如上厕所时,这些地方都要注意戴好口罩。

此次“双节”假期,作为今年真正意义上的唯一一个“黄金周”,对于游客和景区而言,都不啻是一次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实战演练”。景区包括整个文旅服务业,在满足游客需求和复工复业的同时,如何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常态化防疫措施;个人出游到底要养成哪些新习惯,做好哪些新装备等,其实都需要在不断探索中找到“最优解”。唯有如此,我们的假期快乐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经济社会的复苏才能有最坚实基座。

编辑:何睿校对:张彦君

相关阅读:
10月2日18时至3日18时 天津新增1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 特朗普之后多名政要感染,是否形成“超级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