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拜托,“大材小用论”已经过时了

原标题:拜托,“大材小用论”已经过时了

▲图/中国警察网

▲图/中国警察网

连日来,“中科院博士后当辅警”的消息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当然,现在网友们都知道了“此辅警非彼辅警”,这位博士后缪元颖是成都高新区公安分局聘用的专家型人才,虽然身份是警务辅助人员,但其他警察见到都会叫一声“缪博士”。而他从事的工作是法医物证检验,与本身生物学的专业也高度相关。据报道,缪元颖曾用最新的技术手段协助侦破了一个十几年前的案件。

这么一解释,不少网友接受了“博士后当辅警”不是“大材小用”,是片面理解辅警职业而产生的过度反应。

但我想说的是,如果这位博士后真的是网友们想象中的“辅警”呢?是不是就坐实了“大材小用论”?

不得不说,在大学毕业生进行市场化就业已经20多年后,所谓“大材小用论”真的已经过时了。

不管高学历者从事什么工作,说到底是自由择业、双向选择的结果。这已经不是“计划就业”的时代,没有什么“包分配”的概念了,而充分的市场化就业会实现人才的最优化配置。

在此背景下,还用“计划就业”的视角去评价“市场化就业”的选择结果,只是旁观者以此“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首先,高学历者就是“大材”吗?学历只是评价人才的一方面因素,与高学历是“大材”对应,低学历不就变为了“小材”吗,那怎么解释我国有一半亿万富豪并没有大学学历?说白了,在“破五唯”的现实语境中,用学历来评价人才,本就有失偏颇。

至于“小用”,谁说从事普通工作,就是“小用”?高学历者选择他人认为的“小用”职业,只要没有他人强迫,是综合个体因素和市场因素决定的,那就是人尽其用。从个体角度看来,是根据兴趣、能力、家庭等因素;从市场来看,是根据薪酬、工作环境、发展机会、竞争程度等。有的高学历者只能找到这种“小用”工作,或者乐意从事这样的“小用”工作,旁观者非要说“小用”,这是代替他人做选择,也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他人。

▲图/中国警察网

▲图/中国警察网

本质上,认为所谓的“大材”就得有所谓的“大用”,就是计划就业观——设定某类人应该从事某类工作,否则就不合适。可这样的“计划就业”观点,早已被实践证明并不能形成人才的最优化配置。

正因如此,从1993年开始,我国实行大学生自主择业。自主择业通过人才和用人单位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实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总体看来,在大学生自主择业时代,人才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在市场化就业中,“大材小用”现象即便有,也只是个别,因为人才如果觉得是小用,完全可以离职重新选择。事实上,很多有计划就业观念者往往期待国家能安排高学历者去对应的“高大上”工作,不愿意面对社会的竞争,因此总拿“大材小用”说事。

揆诸现实,每一次“大材小用”的讨论,背后其实都有两股力量:一种是坚定认为高学历就要从事“高大上”工作,其基本逻辑是,只要高学历者从事的工作听上去不那么“高大上”,就认为是大材小用;另一种是学历无用论,认为当今社会学历越来越不值钱,其基本逻辑是,高学历者都只能做这类工作,读书有何用?

一个是把高学历吹上天,一个是把学历贬到底,关于“材”和“用”的争论就无休无止。要达成共识,必须改变对“材”和“用”的认识。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评价“材”,不能只看学历,而必须综合评价人才的能力;而评价“用”,不能再用传统的世俗观念,要看人才自身的自主选择。只要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的职业,就谈不上“大材小用”。

当下,有大学教授辞职去搞快递,也有研究生毕业去开烧烤店,这都是自主选择的结果,真的没必要再用传统的“计划思维”去安排他人之“用”。尊重自主选择,强调公平竞争,“材”和“用”才会实现最优匹配。

□熊丙奇(学者)

编辑:孟然实习生:张晓雨校对:王心

这又盯上了林志玲! 台当局接二连三威胁她们,国台办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