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间剧场科技艺术节将启动9个月剧场集体创作,回应疫情下的思考

原标题:中间剧场科技艺术节将启动9个月剧场集体创作,回应疫情下的思考

新京报讯(记者刘臻)第三届中间剧场科技艺术节公布了新一届计划,中间剧场艺术总监满顶对外公布了本届科技艺术节的版块设置以及整体活动亮点,本届科技艺术节将开启并记录一次关于记忆的集体创作。

科技艺术节海报。主办方供图

科技艺术节海报。主办方供图

据悉,此次科技艺术节将由“正发生”和“正发声”两大板块构成。在“正发生”板块,将面向疫情和女性两大主题,推出“以疫连接”和“‘那个’目光”单元。

在“以疫连接”单元,首先将由荷兰100Hands剧团带来在家就能观看的自宅剧场作品《THIS》。这是一部基于直播流媒体的实验剧场作品,该作品专为一个观众而创作,观众可以独自在自己的卧室里完成全部体验。另外,在去年中间剧场silent tour基础上全新升级的silent tour 2.0,本次分剧场版和影院版。剧场版将探索疫情与空间的关系,影院版将发问电影与电影院的关系。观众可以带上耳机,重新去发现影院和剧场空间存在的意义。

另外在“‘那个’目光”单元所推出的女性主题中,两位年轻创作者带来“那个”装置艺术展,将剧场前厅转变成展览现场,用多媒体展览的形式,探索禁忌的语言边界。继去年科技艺术节上收获大量好评之后,今年,徒有琴和黄冰将带来《迷途指南 2.0》。另一部,《必看图像的无用指导手册》是一部聚焦“图像”和“符号”的表演作品。此外,中间剧场的保留剧目《白兔子,红兔子》也将在科技艺术节期间推出女性表演者特别系列。

徒有琴x黄冰团队《迷途指南》。主办方供图

徒有琴x黄冰团队《迷途指南》。主办方供图

除单元全新策划推出外,线上剧场连接计划“记忆整理”中,中间剧场还将记录一次关于记忆的集体创作,在坚持剧场是对于当下的一种观察和表达的前提下,开启一次跨度长达九个月的项目,将一起经历的事情进行多维度记录,最终这些群体记忆故事,将以影像记录的形式呈现在银幕上,2020年12月31号晚上,中间剧场科技艺术节将用这样一部剧场作品一起跨年,记录大家不会忘记的2020年。新京报记者也专访了中间剧场艺术总监满顶解读这次集体创作。

新京报:为什么想在今年的科技艺术节上做一个历时9个月的集体创作项目?

满顶:在原计划中,今年的科技艺术节本打算暂停一年,以腾出时间为明年的工作安排做充足的准备。但当我们一起经历了六、七月份北京疫情的反复之后,深感它对于每个人的影响依然深远,作为艺术节,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需要出来做出回应,才能体现出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新京报:那“记忆整理”是个什么样的项目?

满顶:这个项目其实是疫情防控趋于平稳之后,我们最想做的一件事情。这其中,有多层面的考虑,一个是想做一个关于“记忆中的故事”的收集,去整理大家在过去的2020年发生的一些事情,从中把所有跟疫情直接相关的内容全部剔除掉。虽然是在做一种回应,但不想直接去讲跟疫情相关的事情。

新京报:这个项目如何呈现?

满顶:前期需要做大量的社会调研,例如,内容上是15个10分钟的小故事,在剧场演出的版本中,我们会从中挑出9个故事形成一场90分钟的演出,当它再到下一个剧场的时候,9个故事将会重新组合,而这些故事都将根据演出的城市特点而不断变化。

相当于从今年12月31日跨年演出起,一直持续到明年5、6月份,当我们走遍了所有演出城市之后,才能拼接一个群体记忆的故事,并用一种新的影像记录角度将作品呈现在银幕上。

新京报:这个部分的内容,在科技艺术节单元里存在的必要性是什么?

满顶:一方面从话题上来说,剧场的存在应该要回应一些跟当下有关的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我们也找到了一位电影导演加入此项目,在科技艺术节的大命题下想做一些关于剧场影像化的不一样尝试。其实NTLive已经把剧场的舞台记录做到了极致,我们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可以再往前发展的空间,但我们这一次最终展现出来的是一部正式的电影,不是舞台影像、戏剧影像,而是在探讨剧场影像化。

新京报:电影更具体的表现是怎样的?

满顶:目前构想,如果剧场演出一部90分钟的舞台作品,电影可能用了此版本90分钟里面的40分钟内容,可能还有20分钟的内容来自于别的版本的演出,可能还有30分钟内容来自其他地方的拍摄或是剧场外的拍摄,最后电影出来也是一部90分钟到100分钟完整的电影。

在这种形式下,我们便达成了戏剧导演和电影导演一起工作的可能性,导演组能做出来两种不同门类的艺术作品,这个是我们今年在科技艺术节上,想去做的关于剧场影像化的尝试。

新京报:目前进展如何?

满顶:目前团队正在组建当中,我们也一直保持开放的态度,想通过科技艺术节告诉大家,若是对剧场和影像都感兴趣的创作者,可以跟我们取得联系。另外,在今年发生的所有事情里,如果有影响你的生活,并因此而发生改变的小故事,我们也在不断收集中,这些故事都将成为未来创作中的备选素材。

新京报:除了这个项目外,关注到中间剧场一直在做的“青年培养计划”,在这次艺术节比较引人关注的是与柏林艺术节合作的“剧本市场计划”。

满顶:对。若根据我的预判,未来两到三年内由于疫情的原因,国际交流领域肯定不能像过去那么顺畅,当线下演出来华受到巨大阻力前提之下,我们想通过剧本上的交流形成一种全新的交流方式。

“剧本市场计划”主旨在挖掘和支持年轻戏剧创作者,促进中德之间戏剧领域间的合作与交流。在此计划下,歌德学院和中间剧场资助两组中国本土年轻戏剧人,将近年柏林戏剧节“剧本市场”单元的两部剧作文本——朴本的《银河怒》和奥利维亚·文策尔的《一亿亿亿字节人生》介绍给中国观众。

新京报:目前,这个项目有没有更加具体的规划?

满顶:早在7月,我们合作举办的柏林戏剧节“剧本市场”工作坊中,中国导演和戏剧构作受邀与柏林戏剧节“剧本市场”单元的剧作者和评委针对上述两部作品展开交流,并在工作坊后递交了针对剧目的排演方案。许鸿昌的《银河怒》以及莫子塔和王光皓合作创作的《一亿亿亿字节人生》在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它们将在“科技艺术节”框架下,于10月分别在北京歌德学院与中间剧场呈现。

其实对我们来说,如果一上来就让他们创作一部全新的作品,固然存在一定风险,但我们还是想尽可能去了解这些从来没有合作过的创作者的一些想法,希望也能给到自己一些新的启发。从创作的角度来讲,一定要具有为未来“买单”的勇气,如果人人都不“买单”,你会发现如同疫情发生后,我们真的什么都没有。

编辑田偲妮校对陈荻雁

全国具备条件的乡镇、村已全部实现通硬化路和通客车 脚踏实地 你用脚步丈量北中医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