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黑土地忙出新“丰”景
新华社哈尔滨9月23日电题:黑土地忙出新“丰”景
新华社记者
风清露冷,秋分已至,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秋收时节。除了收获传统农作物,中国东、北“两极”的黑龙江省抚远市与漠河市以及大兴安岭南麓的两个昔日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还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和生产经营方式,走出脱贫新路子,迎来新“丰”景。
寻出路:野生草蘑烹饪最北“丰”味
漠河市北极镇北红村,被称为“中国最北村庄”,是众多游客“找北”的打卡地。中午时分,村民李金华正在屋外晾晒刚刚采回的大兴安岭野生草蘑,厨房的炉灶上为游客炖着小鸡和蘑菇,升腾的雾气裹挟着食材的香味飘散开来。
今年,大兴安岭草蘑喜获丰收,从8月至今,北红村几乎每户村民都去10多公里外的林场采蘑菇,每人一天可采五六十斤鲜蘑。阳光下,家家门前晾晒的蘑菇香气四溢。
“游客都喜欢点小鸡炖蘑菇、肉炒野生蘑菇这些特色菜,走的时候也会买些干蘑带走。”李金华说,七八斤鲜蘑可以晒出一斤干蘑,一斤能卖到100元左右。
“以前家里收入主要靠种地,因为这里无霜期只有80多天,收成也不好。”李金华说,2013年起开始经营家庭旅馆,共有9个房间,去年收入7万多元。
大兴安岭野生草蘑搭上“找北游”的快车,被端上家庭旅馆的餐桌,不仅丰盈着游客的味蕾,更为村民打开了增收致富的新门路。
截至目前,北红村共开设72家家庭旅馆,全村366名村民,有220多人直接参与旅游业,发展“找北游”让昔日贫困村整村脱贫。2019年,全村人均收入21800元。
转方式:别样劳作圆梦“户企同丰”
黑龙江省青冈县祯祥镇脱贫户庞玉树穿着舒适的工作服,将圆葱整齐码放在待运点。“比以前在工地干活轻松,挣得还多。”庞玉树笑着说,做梦也没想到,不用背井离乡,在家门口还能有“班”上。
2016年,从事蔬菜种植、精加工和出口的福禾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在祯祥镇成立,让当地不少像庞玉树一样耕地少、需要撇家舍业外出打工的农民转变了生产生活方式。
“到8月末,220万斤圆葱已采摘完毕,正陆续装袋发往满洲里口岸。”公司董事长于德军介绍,他们用优质黑土和高新技术培育出的“中号葱”,年末预计以1.5元/斤的价格出口俄罗斯,比国内售价高出一倍。
庞玉树手机提示音响起,“您本月的4500元工资已到账”。看着手机屏幕上的信息,他的嘴角微微上扬。
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带动1100多名村民务工增收,人均月增收3000余元。“找准市场、确保质量,不仅提高了农作物附加值,还能带动村民就业,促使企业农户‘双丰收’。”于德军说。
近日,位于“华夏东极”抚远市黑瞎子岛镇东安村的抚远红海植业有限公司也实现“户企同丰”。2015年种下的4200亩蔓越莓迎来第一个丰产期,今年产出的优质鲜果预计每斤可卖到100元以上。
该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为农民提供务工岗位,当地100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已发展成重要的脱贫攻坚共享产业。
调结构:农家小院结出甜美“丰”景
雨过天晴,脱贫户刘淑芬赶忙挽起裤腿到自家小院,将新成熟的南瓜摘下。“采摘及时才能保证南瓜又甜又糯。”她说。
近几年,在刘淑芬生活的黑龙江省泰来县和平镇代克村,南瓜取代了玉米,成为农家小院的“蔬菜新星”。“我们和企业合作,订单种植了一亩多板栗南瓜,前几天刚卖了2000多元。”刘淑芬说。
“以前种南瓜,够自家吃就行,如今企业带来新品种、新技术,引领农民调整庭院种植结构,既提高土地利用率,还新增不少效益。”代克村会计胡长明说。
“南瓜卖完后还能继续种植秋菠菜,农户可充分利用土地增收。”泰来县农业农村局党委副书记许连伟介绍,县里还按照种植面积给予补贴,并提供技术指导,农民户均年增收可达1000元以上。
如今,泰来县通过优化种植结构,发展庭院经济,使农民房前屋后的小菜园成为增收致富的“新阵地”,不仅让农民足不出户实现创业增收,还激发了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记者徐凯鑫、孙晓宇、唐铁富、谢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