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鲁西“沙漠”蝶变“赛江南”

原标题:鲁西“沙漠”蝶变“赛江南”

新华社济南9月23日电(记者陈灏)“闲言碎语不要讲,说一说阳谷如今好风光,那正是:黄河泥沙变良田,生态治理有力量。”位于山东聊城阳谷县七级镇位山灌区引黄工程沉沙池边的文化广场上,山东快书《阳谷风光赛江南》让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

阳谷县是山东种粮大县,引黄灌溉让当地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的同时,也一度带来了生态上的沉重困扰。由于引黄河水必然要引入大量的泥沙,当地5个沉沙池及周边地区俨然“沙漠”。

“屋前屋后到处都是黄沙土。大风一刮,面对面几乎看不见人;在屋里吃饭,嘴里都能听到沙子吱吱响。”58岁的七级镇陈庄村党支部书记翟士贤回忆说,由于风沙大,这个有着431人、1000多亩耕地的村庄,10年里连续两次搬迁。

从沉沙池清理出来的黄河泥沙缺少有机质,周边土地次生沙化严重,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同时工业、商业发展不足,当地形成了区域性贫困。

2015年起,七级镇沉沙池区域被列为聊城市重点扶贫片区之一。七级镇党委书记申春青介绍,当地围绕“生态休闲旅游”“优质特色农产品”两个主题,利用“水、林、沙”等资源进行综合生态治理。在沉沙池道路两旁,种植2000亩杨树、梨树、桃树等树木形成生态园区,防风固沙作用明显;镇上还开发了七级古街、古运河、天齐庙等旅游项目,着力推动农民增收。

顺着新修的宽阔公路行驶,蓝天白云之下,翠柳环绕;河中白鹭成群结队,不时有燕子从水面掠过。站在河边青石旁,摄影爱好者刘鸥拿出相机,展示她此前在河边拍摄的傍晚风景。“很多朋友问我,去南方哪里采风了?”24岁的刘鸥是土生土长的七级镇人,作为家乡生态环境变化的亲历者,她对于朋友的“误解”很是满意。

“来尝尝俺种的秋月梨!”在3号沉沙池旁边,52岁的赵玉芹经营200亩梨园果实飘香。她说,黄河水营养丰富,梨园亩产量达到6000斤,每年收入将近150万元。

在沉沙池旁的新丰村,村民郭明礼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以前只能靠打零工糊口的他,在当地大力治沙后成为一名护林员,每个月有2000元的工资,摆脱了贫困。

曾经为“躲沙”而搬迁的陈庄村,如今家家户户住上了两层小楼,灰墙白瓦的建筑风格像极了江南小镇。翟士贤说,大家再也不用担心风沙来袭,村民们种上了大棚蔬菜,年人均收入超过7000元。以前的鲁西“沙漠”,已经成为“赛江南”的沃土。

香港青年代表在联合国发言:勿将香港当成政治筹码! 刘结一:两岸交流走深走实、两岸同胞走近走亲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