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记者手记:共同守好这片精神家园

原标题:记者手记:共同守好这片精神家园

新华社沈阳9月19日电题:记者手记:共同守好这片精神家园

新华社记者于力高爽

85岁的宋群基今天起得特别早,“其实我一宿都没睡好,今天抗美援朝纪念馆重新开馆,让我又高兴又激动。”

位于辽宁省丹东市的抗美援朝纪念馆2014年闭馆进行改扩建,5年多后的今天重新开馆。宋群基和纪念馆有着特殊的感情,1990年,易地扩建抗美援朝纪念馆时,他被抽调到建馆指挥部,担任陈列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陈列组组长,亲历了3年建馆全过程。“当年我们为全景画馆的主体画面发生过很多争论,后来到北京举行专家论证会,最后确定将《青川江畔围歼战》作为主画面。”宋群基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纪念馆是抗美援朝的精神家园,我们作为抗馆人,一定要精心建好守好它。”抗美援朝纪念馆副馆长张校瑛在馆里工作已经26年,作为抗美援朝研究专家,她编著出版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故事》《抗美援朝11杰》《抗美援朝丹东遗址寻踪》。

陈列大纲是纪念馆陈列布展的灵魂,为了及时修改大纲,不影响今年重新开馆,疫情期间,张校瑛带领陈列组成员仔细核对,认真研究,最终确定了《抗美援朝纪念馆陈列大纲》终稿。“虽然馆里工作人员对抗美援朝的事迹已经很熟悉了,但每一次征集、每一次修订、每一次讲解,都是带着无比崇敬的心情。”

32岁的讲解员高真真向记者讲了一个她最难忘的事情。多年前一个从南方来的80多岁的志愿军女战士,坐着轮椅到纪念馆,在参观时,老人坚持要站起来,拄着拐杖走了一个多小时看完全部展览。老人告诉高真真,她是来看她的那些战友们的,能站着决不能坐着。“那一刻我激动得掉下了眼泪,我觉得我的工作光荣而神圣。”

馆长刘静媛介绍说,纪念馆曾派出专业人员耗时6年,走遍全国各地全力调查、收集、核实整理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名录,核实出有名有姓、有据可查的志愿军烈士为183018人,与之后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最新权威数字197653人仅相差14000余人。

“改扩建后的抗美援朝纪念馆将以更加恢宏的气势、壮观的形象、丰富的内容和多彩的形式,向社会重新开放,担负起新形势下应有的职责和担当。”刘静媛说。

相关阅读:
王一鸣:疫后将有新一轮创新高潮,会重新定义全球分工和比较优势 最新研究报告:全球科研城市北京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