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千年药乡”开出致富良方
甘肃陇南精准落地各项政策,进一步完善中药材市场交易体系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督战未摘帽贫困县】“千年药乡”开出致富良方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王伟伟康劲刘小燕
“5亩地,每亩地每年流转金500元,再加上合作社年底分红的1万多元,一家四口人平均有5000多元的收入。”9月2日,在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拉路梁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里,已经脱贫的赵干桃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有“千年药乡”之称的陇南,因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环境,自古就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现有中药材资源2492种。然而,就是这样久负盛名的中药材产地,也曾面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尴尬。
“脱贫摘帽还得靠自己”
“以前,这里信息闭塞,销路不畅通,种药还没打工赚钱多。”看着如今平整的水泥路和中药加工厂,50岁的种植户冯想哇想起了曾经的拉路梁。彼时,这里中药材规模小、科技水平低,一些好不容易开垦出来的农田,因经济效益差被荒废。如今,站在山顶放眼望去,错落有致的梯田生机盎然,这样的变化得益于近年来当地的精准施策。
拉路梁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是宕昌县推进中药材产业绿色标准化发展的示范基地之一。为改变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该基地在打造之初便按照标准化生产、机械化作业、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信息化提升的要求,集中连片发展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现在,该基地共种植中药材2.3万亩,共覆盖3个乡镇13个行政村。
“脱贫摘帽还得靠自己。”拉路村党支部书记冉金平说,政策有了,加工厂也开到了家门口,路还得自己走。2019年,在冉金平的带领下,拉路村合作社盈利19万元,53户贫困户共实现分红8.68万元。
近年来,为提高农户种植中药的积极性,当地一方面推行中药材产业绿色标准化种植,集中连片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农户+合作社+公司”的发展模式,盘活资源,精准对接市场,找到了脱贫致富的良方。
传统中药成电商“网红”
距离拉路梁不远的地方有座著名的红军小镇——哈达铺镇。如今,老区群众依靠当地优质的中药材,积极探索出一条产业扶贫攻坚之路。
2019年,为了解决村办合作社“没能力发展,没能人致富”的窘境,当地政府将下属的29个行政村的合作社联合起来,成立了哈达铺镇药乡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大黄、当归、黄芪,都是金疙瘩。”在哈达铺镇的一个电商展示中心内,联合社负责人高小东指着这些中药说,这些常规中药经常供不应求。
据介绍,经过1年多的发展,联合社已经形成了支部控股,贫困户入股;土地流转,农民打工;合作社经营,市场化运作的模式。
为了更好打开销路,联合社里的年轻人借机搞起了直播。后台回复、电话回访、联系货源……在直播台前,中药主播扈鹏泰忙得不可开交。他说:“没想到我们这里的中药,也能成为网红。”
中药厂建到了家门口
“姐妹们,加把劲,这批药材明天就要发货。”9月5日,在陇南市西和县广鸿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内,33岁的扶贫车间主任刘红育一边熟练地分拣着货物,一边鼓励着同伴。
据了解,刘红育所在的这家合作社成立于2015年,现有社员150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社员1200人,主要从事中药材种植、良种引进繁育、生产、初加工、市场营销以及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等服务。2019年,该合作社总产值达7000多万元。
近年来,该合作社抢抓乡村振兴发展机遇,积极推行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实现了产业发展和精准脱贫的深度融合,截至目前,已带动了全县3乡(镇)15个村集体,815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增收。
如今,随着各项政策的精准落地,陇南市也在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中药材市场交易体系。铁路、飞机场、高速公路等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已经形成,为“陇药南下”和“南企北上”中药产业发展新格局夯实了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