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香港高校本科招生工作已结束,港中大招生官:欢迎内地学生
新京报讯(记者戚望)香港高校今年在中国内地的本科招生工作接近尾声。近日,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香港高校已在线上开学。部分港校宣布,将从9月末开始,有限度恢复面授课程。
香港高校曾以其接近华语文化圈、学费相对低廉、与国际接轨、接受高考成绩等优势,吸引了大批内地高考高分段学生就读。但近年来,综合各方因素,港校的竞争力有所下降。
2020年对香港来说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疫情暴发和社会纷争的双重影响下,香港高校是否还“香”?港校的招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今的港校能赋予学生的独特资源在什么?新京报记者对香港中文大学(以下简称港中大)协理副校长兼入学资助处处长王淑英教授进行专访。
王淑英表示,拿香港中文大学来说,今年在北京招生的分数平均分为652分,但港校特有的优势不体现在分数上。她希望内地学生可以做文化传递的使者,希望港中大更好地为大湾区、为国家培养人才。
港中大今年在北京招生平均分为652分
新京报:能否简单介绍香港中文大学的招生方式?今年在内地多少个省份招生?有多少学生报名?招生总人数是多少?
王淑英:香港中文大学参加全国统招,批次在提前批。港中大不设面试,每个省、市、自治区的招办按照1:1.2的比例,把学生档案投过来给我们。因此我们一般拿不到具体的报考人数。港中大每年的招生名额相对稳定,基本是300人上下。今年,我们通过高考,在中国内地的31个省、市、自治区计划招收300名学生,最后招收了305名。港中大不设加分、自主招生等,我们拿到的学生分数都是裸分。今年港中大在北京的分数平均分是652分。
新京报:今年比预计招生数多招了5名,扩招的原因和扩招的规则能否透露?
王淑英:一般来说,我们是根据生源情况进行扩招,比如我们原来的名额是9个,但是我们看到第10名和第9名的分数相同,或者只差了1分,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可能会考虑扩招。
新京报:在港中大学习、生活四年,成本大约为多少?
王淑英:如果他是自费生,那么每年学费大概在14万5千元港币,折合成人民币来算,大约不到13万元。住宿舍的话,前三年的住宿费,每年人民币8000元左右。内地来的学生,我们至少可以保证宿舍住3年,到第4年学生可以自由申请,而香港本地生只能住两年。生活费每年大概在3万元港币,折合成人民币约两万七。所以如果是自费来到港中大就读,每年花销约16万5千元人民币。与内地高校相比会花销很高,但大概只有英美国家花费的1/3左右。
未来会针对贫困地区学生设助学金
新京报:对于很多家庭来说,香港高校的费用不低。有多少新生能拿到奖学金?
王淑英:每个省市我们都有奖学金的名额和自费生的名额。一般来说,在我们每年招收的300个学生中,有1/3能拿到奖学金,也就是约100个。今年,我们特别支持湖北省的学生,今年他们排除万难、应对高考。我们给湖北生源的奖学金数量有所增加。录取的12个学生中,有6名学生拿到了奖学金,比去年增加了50%。
新京报:针对偏远地区生源地的考生,有没有特殊的招生政策?
王淑英:有的。我们在31个省、市、自治区都有招生名额和奖学金名额。往年,我们收到的广东、北京和东部沿海地区招生较多。而今年在新疆、西藏、青海、贵州等相对偏远的地区,我们扩大了奖学金比例。拿西藏来说,我们今年总共招收4名学生,其中有3个拿到我们的奖学金。香港中文大学希望能够为国家培养人才,让更多地区的学生有来香港就读的机会。
新京报:未来港中大会在国家的教育扶贫上有什么措施?
王淑英:我们会继续欢迎国家边远地区的高分段考生报考香港中文大学,除给予一定的奖学金外,我们还计划给他们申请助学金。助学金预计在明年1月到2月提交各省招生办以及教育部。香港中文大学不仅是香港特区的一所大学,也是大湾区、国家的一所重要的大学,我们理所应当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
内地生在校成绩高于港生、国际生
新京报:内地学生主要会选择什么专业?与香港生源的专业选择趋势是否相同?
王淑英:从1998年开始招生以来,早期的学生念经管、工管的非常多。但是近五六年期间,内地学生在专业的选择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经管、工管外,还有很多选择念工程学院,比如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值得注意的是,到港中大读书的内地生中,选择生物工程、生命科学的也有不少,我认为这些都是未来很重要的方向,国家需要以上领域的尖端人才。而香港本地生更偏向读金融等商科专业。
新京报:内地生在香港读书的优势和劣势分别在于什么地方?
王淑英:我必须承认,内地的学生是在学习上最下功夫的,无论是哪个专业,成绩排名最靠前的基本都是内地学生,甚至远高于香港本地学生和国际生。但我也会经常“批评”他们:相比之下,内地过来的学生在社会融入相对弱一些。我经常对他们说,来到香港,除念书以外,还应该多出去看看香港市民的生活、文化、社会,提高对社会的敏感度。
香港和内地的文化有不同,内地生来到香港学习,应该做文化传递的“使者”,既让香港更加了解内地的文化,也让内地更充分了解香港。我会经常和他们讲,大湾区的发展是我们国家未来的、跨世纪的建设工程,大湾区发展有你们的一份力量,你们中的每个人都可以贡献国家。
鼓励学生到大湾区发展
新京报:近些年,内地生到了香港,与其他学生之间相处如何?是否会因文化上的不同而产生摩擦?
王淑英:大家都知道,从2019年开始,香港有一些年轻人,的确让人感到不太有信心。但是我可以保证,在校园里面,从来没有一个事件,是香港本地学生跟内地学生之间的暴力摩擦。当然,我必须承认,有一些学生比较激进,但只是一小部分,而且多存在于匿名的网络中。
在校园里,我看到内地生、本地生、国际生相处还是非常融洽的,他们会一起办社团、办活动等,特别是部分来到香港读书的学生,语言学习能力很强,第一年就学会了粤语,交流起来更顺畅。交流是进步的起点,我们也鼓励香港本地生学习普通话,鼓励他们到大湾区看看、到内地更多城市去学习,促进两地的交流。
香港中文大学是第一所招收内地学生的香港高校,我们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初心从未改变。我们是同一个国家,在同一个国家境内生活,我们希望大家将来的年轻人能够和谐相处,共同报效国家。
大湾区的发展,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所以我既勉励香港本地的青年,也勉励咱们内地的青年,世界一定要越走越大,视野一定要越来越广阔,眼光一定要越来越长远。
新京报:您认为什么样的内地学生是适合去香港就读的呢?
王淑英:我从1998年第一届到内地去招收学生,走过来的22年间,我看到香港特区还是有它非常吸引人的地方。
第一,渴望拥有国际化教育资源的内地学生,适合到香港读书。最近学生出国会存在一些障碍,而来香港不需冒太大风险,香港的大学也提供跟国外一流大学的交换机会,师资、生源高度国际化。
第二,“拥抱不同”的学生,适合到香港读书。对于内地学生来说,能在20岁左右的年纪,跳出舒适圈,自己独立生活,是一种很宝贵的经验。而且,现在香港是咱们国家的一个特区,走过了一百五十几年的不同的历史,是一个开放、多元化的特区社会。
第三,如果你是一个“浪漫”的学生,我们欢迎你到香港就读。香港中文大学的山水人文,值得一个青年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在此度过。这里依山傍海、鸟语花香,翻过一重山又是一重山。这里有钱穆先生创办的新亚书院、逸夫书院、联合书院、崇基学院等书院制的生活,值得学生来探索。
新京报记者戚望校对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