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北京教工委建议把“非必要不出校”变成一种自觉

原标题:北京教工委建议把“非必要不出校”变成一种自觉

新京报快讯(见习记者杨菲菲)自8月15日起,北京已经启动了秋季高校返校工作。截至目前,50余万大学生已经回到校园,融入正常的校园生活。北京各高校正逐步恢复教育教学秩序。同时,校园疫情防控常态化也引发了广泛关注。

“非必要不出校”是否有必要?“相对封闭管理”如何落实?9月8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狄涛在做客北京卫视《老师请回答》节目时,回应了大学校园疫情防控常态化热点话题。

大学生应把“非必要不出校”变成一种自觉

狄涛认为,倡导“非必要不出校”是希望能成为学生的一种自律,“应当看到高校的防控确实与社区和中小学不同,高校最大的特点是集体生活,同学们不仅吃在一起,而且住在一起。社区防控中行之有效的手段——戴口罩,在宿舍生活中就很难完全落实,要把风险降到最低,就是要从源头上减少感染病毒的可能,这也是倡导‘非必要不出校’的基本考虑。”

他说,作为当代大学生,生活在校园里,卫生、健康既是学生个人的事,也是集体的事、学校的事、国家的事,“我们应该主动地承担起这样一种责任,主动维护当前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在自律的基础上,把‘非必要不出校’变成我们的一种自觉。”

此外,狄涛表示,从近期北京高校学生回到校园的实际情况看,广大师生对学校防控措施总体是理解和支持的,“我们注意到,一些学生在网上确实也有些情绪,这其中既有部分学校政策宣传不够,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有个别学校执行政策存在僵化、一刀切的现象。我们要求学校设身处地体验学生的生活,动态地调整防控措施,同时要充分沟通,形成师生共识。”

所有留学生已纳入学校的防控体系

9月3日,北京国际航班的复航工作已经启动直航,这是不是也意味着很多留学生包括外籍教师以及滞留境外的师生也能够返校了?会不会对国内的大学生带来风险?

狄涛表示,将风险降到最低的关键是把所有防疫的具体要求落到实处。“上半年,我们已经把所有的留学生都纳入了学校的防控体系。”留学生回归校园将完全按照北京市的统一要求,对入境人员集中观察14天,进行两次核酸检测。具体到学校,还要转到学校的健康观察点,再进行7天的健康监测。

接纳、正视因疫情影响而出现的生活变化

我们应该怎样克服“常态化”带来的心理压抑?狄涛说,“这次这个病毒就和我们计算机系统都有的病毒一样,出现了一个病毒,那么我们就给系统打上一个补丁,实际上是实现了系统的升级。”

他表示,要接纳正视因疫情影响出现的生活变化,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理解这件事。对于社会而言,通过这次疫情,发现了社会在建设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及时地补上这个短板,社会更健康;对个人而言,通过这样一次疫情的经历,可能对人生有更多的感悟,比如更加关注个人健康、逐渐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新京报见习记者杨菲菲校对杨许丽

相关阅读:
人数不定、口味不同……如何减少食堂浪费现象?记者实地走访江苏南通一国企食堂 医药企业频频“瘦身”,到底是甩包袱还是缺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