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生代乡村教师的时代使命
新生代乡村教师,绝大多数生于1980年之后的农村,曾在收费并轨的高等院校就读,毕业后又返回农村,主要通过新的农村教师招聘机制,进入到教师岗位,在农村乡镇及乡镇以下乡村学校任教,通常是公办教师(含待入编的“特岗教师”)。相较于之前不同年代的乡村教师,他们在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质上有着显著差异,中国当代改革政策和城市化进程,与他们的成长、迁徙、就学经历相近,也形成了他们特有的城市化、信息化、坚韧且平和等特质。
本世纪初,教师数量不足、质量薄弱的问题严重制约农村教育的发展。我国城乡学校教师队伍差距悬殊。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老化,英语、科学及音体美等学科专业教师严重不足。适逢教育公平大力倡导,促成了农村新生代教师的多渠道的快速且大量的补充,例如中央四部委联合出台的“特岗教师”的招聘计划、国家人事部的“三支一扶”项目以及各种教育帮扶的志愿者教师计划等。
快速补充的新生代乡村教师,他们占300万乡村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相对于老一辈农村教师,他们是改革开放背景下,依据自身资本和市场原则配置的农村教师,是公开、自愿原则下走进乡村学校的,女性教师明显增加,改变了乡村教师老龄化和男性化局面。此外,教师职业从培养、招聘和流动都更具开放性,也就是说,具有大专或大学毕业文凭的考试合格者,即使是非师范专业的,也可以当教师。
对我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新生代教师是转型换代的新生力量,对我国中西部地区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及保障机制落实起到了实质性作用;十五年来,通过多种渠道补充的教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数量最多、学历最高、待遇保障最为齐全的新一代农村教师。例如,为数95万的“特岗教师”,改变了中西部农村教师队伍的学历、年龄、学科、学缘和性别结构,他们的平均年龄25岁。
新生代乡村教师,他们从孩提到就业的人生经验与20世纪90年代开启的社会和教育变革同轨,很多人是第一代完成离土、离乡、离(农)户的乡村教师。其身份和角色与前几代乡村教师迥然不同,他们或许疏离农村,又不得不在乡村学校为生计和留守乡村的孩子们坚守,他们中相当部分有着留守和流动儿童的记忆;他们的城市化现代生活经验比前辈教师都丰富,也正在成为带动乡村社会和学校发展的生力军。
他们既是原生家庭和村落中最具城市气息和特质的一批人,但是,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青年群体相比,他们又还是社会竞争中处境相对不利的一群。他们有梦想,也有负担,看似多样的机会,却让他们更为奔波,更为纠结,尤其在工作的最初几年。在城乡之间纠结,在留守和流动中纠结,在理想和饭碗中纠结。另一方面,新生代乡村教师,在融入真实的生活和事业后,他们中绝大多数是脚踏实地,理性、务实地将城市生活中最有力量的现代性元素融入当下的乡村生活。他们在具有很多城市化的特征的同时,蛰伏于他们身体里乡村大自然原始的活力,朴素清晰的价值观和亲情都会使他们焕发一种特有的活力,坦然面对乡村。乡村未来发展机会和前景,为这群特别的乡村教师提供了展现自我、成就事业更大更辉煌的舞台。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郑新蓉校对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