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银川市一扫盲班近800人结业
银川市良田镇开办的扫盲班共有千余人参加疫情期间坚持线上教学
打通扫盲最后一公里近800人结业
每年的9月8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国际扫盲日”,如今,在中国仍旧存在部分文盲群体,他们当中以妇女、残障人士居多。各地地方政府以及残联、妇联仍旧在坚持着打通教育扶贫“最后一公里”的扫盲工作。银川市金凤区良田镇的扫盲班是从去年7月份开设的,妇联在镇上8个村设置实践站点,今年疫情期间扫盲班也没有停课,坚持通过手机进行线上教学。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良田镇开办的两期扫盲班中共有1000余人参与学习,其中有近800人拿到了结业证。
缘起
办惠民补贴不会写名字
妇联邀幼儿园老师开扫盲班
银川市金凤区良田镇的扫盲班是从去年7月份开设的。此前,妇联为当地妇女办理惠民小额贷款补贴,由于当地有早婚的风俗习惯,很多妇女没文化,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本来两三分钟就能办完的贷款内容,却要折腾十几分钟甚至更长时间,看到这样的现状,良田镇妇联主席张望梅下定决心:“我必须要改变她们,起码要把名字写好。”
从2019年7月份开始,良田镇妇联在镇上8个村设置站点办扫盲班,扫盲班定制了专门的扫盲课本,还为学生们提供了免费的作业本和笔。
每天晚上七点半开始授课,内容除了识字、写字之外,还有家庭教育、普法宣传、农作物种植乃至生理卫生常识等等。每天授课老师安排好课表,前半段学写字识字,后半段是知识讲座。
在那段时间里,扫盲班的门口密密麻麻地挤满了电动车。妇女们上课的热情很高,有些感兴趣的课程老师们甚至被迫拖堂到晚上11点。
为了扫盲课程的开办,张望梅和同事们也费了不少心思。一开始,各个村都招不到教课的老师,张望梅就和妇联的工作人员一起代课,后期妇联找了很多志愿者加入到这个行列里才缓解了授课问题。
考虑到中老年妇女文化水平比较低的现状,张望梅找到了良田镇幼儿园的童园长,希望幼儿园的老师能够给妇女们从基础教起,教会她们识字写字。童园长欣然接受了邀请,她觉得这是一件公益的事情,对社会、家庭和孩子都有帮助,于是便带着四位老师一起给扫盲班授课。
四位幼儿园老师主要是教妇女们识字写字,童园长则主要向妇女们讲解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让妇女们了解到一些常见的教育误区,教会妇女们怎样能够更好地教育自己家的孩子。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是按照幼儿园大班幼小衔接的内容来给妇女们上课的,但会把幼儿园小朋友的教学内容进行一些改动,比如把给小朋友们准备的手指游戏和儿歌,换成笑话或者小故事来调节课堂气氛。老师们发现,扫盲班的学生们听课都很认真,但却比幼儿园的孩子们更难教,“孩子们接受新信息的速度很快,而成年人学起来要老半天才能学会。”
除了幼儿园老师之外,张望梅还通过亲朋好友的关系,找来了律师、保险师、农林业技术人员给扫盲班的妇女授课,让她们在识字写字之外,还能了解更多的生活常识。
疫情
建立微信群制作教学视频
扫盲班停课不停学
有了2019年第一期扫盲班的效果,2020年2月15日开始,良田镇妇联又开设了第二期扫盲班。不过,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扫盲工作一度中止。
但张望梅觉得,疫情期间学习工作不能丢,于是她和几位妇联同事一起组建了微信群,打算通过线上教学的方式,继续扫盲课程。她将扫盲微信群的二维码发到各村的群里,没想到几分钟的时间微信群就添加满了500人。这个本来为当地妇女“扫盲”的微信群里还加了很多大老爷们儿。
线上扫盲教学对于良田镇的扫盲班来说还是第一次,张望梅自己先进行了尝试,由于疫情影响买不到课本,张望梅就向同事的女儿借来了拼音识字卡片发到群里,让妇女们跟读学习。
不过,一开始线上教学的时候“课堂秩序”很混乱,张望梅刚发了一个生字和一段讲解的语音,就会被一些其他信息顶上去。“扫盲班的妇女们拿着手机感觉很新鲜,我刚发上去一个教学的东西,她们就会发一些表情包什么的给顶上去,几秒钟就找不到我发的内容了。”后来张望梅在群里整顿“课堂纪律”,跟一些来学习的妇女交流,慢慢的微信群里的秩序有了好转,到后来上课的时候,也就没有与学习无关的内容了。
当然,老师们也没有因为线上教学而放松,他们还会给扫盲班的学生们留作业,学生们会把写完的作业发到群里,老师们批改后再发给学生们。来自幼儿园的老师们在线上授课前还进行了培训,准备了专门的教学视频。
张望梅发现,网上教学也有很大的优势,比如以前扫盲班的老师们上完课后都很晚了,而现在老师们在时间上反而更充裕,教学也相对轻松。而且发到群里的作业都是电子版的,也很容易批改,能直接纠正错误。但是线上教学无法面面俱到,有些妇女可能会存在找孩子代写作业的情况,老师们也无法检查到。
因此,扫盲班对于结业考核非常严格,由各村妇联组织线下考试,老师出题,学生们听写生字,然后再结合群里发的作业评选出优秀学员,一些不交作业或者考试不合格的学生,就没有办法结业。
成果
今年421名妇女拿到结业证
交流学习和生活的心得还将继续
今年的9月8日是第55个“国际扫盲日”。新中国自建立以来开展了多次较大规模扫盲运动,据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之初5.5亿人口中有4亿多文盲。自1952年开始第一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后,中国的文盲比率从80%下降到2000年的6.72%。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的文盲率已降到4.08%,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据为3.6%,这个进步幅度被认为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去年良田镇共有600多人参与到夜校扫盲班的学习,最终经过考核,有370人拿到了结业证。今年共有500多人到扫盲班学习,有421名妇女拿到了结业证,群里的男生们作为旁听者没有结业证,但也实实在在地学到了很多东西。学生们结业后都不愿意退群,张望梅把微信群改成了“良田镇美丽庭院交流群”,妇女们可以在群里继续交流学习和生活的心得。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张子渊实习生李诗梦
故事
“我没想到50多岁还能学会看报读书”
“撇,竖,横折,横……”良田镇65岁的村妇王世梅拿着手机学习写“白”字。自从上了扫盲班,她的家里人专门为她准备了一部手机,但因为不识字,她不会用微信,家人帮她下载了微信后,每天上课还要家人帮忙,一边指导她用微信一边听老师发的语音和视频学习。
参加扫盲班之前王世梅根本不会写字,上扫盲班的时候她都不知道该用哪只手写字,随意地就用左手写了起来,过了一段时间后才在老师的纠正下改成右手写字。
在学习期间,王世梅一节课没落过,每天的作业也都按时提交到微信群里。现在,她不仅能写自己的名字,还认识了几百个常用字。“特别高兴。”这位农村妇女用浓重的西北口音说出了朴素的感受。
同村58岁的妇女张志莲上了扫盲班后,每天坚持扫盲课程,她3岁的孙女每天陪着她写字,还会一起看同一本书,相互学习纠正,自己感觉都年轻了。“不用掏钱免费学,这个机会特别好,老师也特别好,教得很好。我都没想到50多岁了还能学会看报纸读书了,下次开班我还报名。”张志莲说。
现在,张志莲的扫盲课程已经结束,她拿到了扫盲班的结业证。但留下来的学习惯性却并没有结束,还会跟着电视上的课程继续学习。
张望梅说,只要有一个妇女想学习,扫盲班都会继续办下去,如果没有意外,今年十月中旬还会开办下一期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