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抗美援朝精神代代相传

原标题:抗美援朝精神代代相传

金秋时节,辽宁丹东鸭绿江畔游客如织。“你们看那边的断桥上,当年战争留下的弹孔依然清晰。”丹东河口村旅游接待中心经理郎咸昆告诉游客,丹东人民把抗美援朝精神代代相传,现在已经深深根植到这座英雄城市的血脉中。情至深处,他还唱了起来:“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70年前,首批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正是从河口公路桥走向抗美援朝战场。他们谱写了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为新中国建设赢得了宝贵的和平环境。如今,虽然战争的硝烟已经消逝,但是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从未远去。

“英雄们为国家献出了生命,亲人竟不知他们魂归何处。现在,烈士们的子侄一辈也已经七八十岁了,再不寻找恐怕就没机会了!”出于责任,也出于信仰,从部队退役到丹东日报担任记者的刁庆峰选择为烈士寻亲。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刁庆峰联系了国内多家媒体,策划了“为志愿军烈士寻亲”公益活动。多年来,先后为109名志愿军烈士寻找到亲人。

从鸭绿江断桥到河口,一共六处雕塑,都设在中国人民志愿军过江地点。来丹东的人,大多要到鸭绿江边看看雕塑。离休多年的宋群基现在在丹东市抗美援朝精神研究会协助收集资料,“这些雕塑是我们经过考察和研究后塑就的,反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念,目的是让后人了解这段历史,激励中华儿女在民族复兴的路上砥砺奋进”。

和平年代同样需要不畏困难、敢于担当的精神。身为丹东边境管理支队大江口边境派出所教导员,李庆峰在河口村工作了15年,群众的大小事务都愿意找他帮忙。群众利益无小事,他在工作中总结出调解矛盾纠纷的“四心五类工作法”,化解群众大小矛盾纠纷千余起,促进了警民、村民团结。

现在,断桥旁的河口村已成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村”,村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群众日子过得再好也不能忘记英烈,更要忆苦思甜、缅怀英烈。”郎咸昆说。

相关阅读:
山西三宝·平遥推光漆器非遗文创产品对接会举行 世界旅游合作与发展大会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