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重庆黔江易地扶贫搬迁:413户贫困家庭开启城市社区新生活

原标题:重庆黔江易地扶贫搬迁:413户贫困家庭开启城市社区新生活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光明日报记者李宏张国圣

“你看,我们住进了100多平方米的新房屋,全家都感到特别开心。”8月31日,在重庆市黔江区城南街道李家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住在新房里的肖元会高兴地告诉记者。

此前,肖元会家住离黔江城区90公里的黎水镇黄泥村,房屋破旧。因早年务工导致左手残疾,加上女儿上学,2014年,他家被列为建卡贫困户。前年,肖元会一家人实现脱贫。在贫困户宅基地复垦政策支持下,肖元会在李家溪易地扶贫安置点申请到一套新房。如今,肖元会的新家不仅宽敞明亮,周边配套也很完善,学校、卫生服务站、健身广场等一应俱全。

重庆黔江易地扶贫搬迁:413户贫困家庭开启城市社区新生活

8月27日,在李家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位居民在打理家里阳台上的花草。新华社发(杨敏摄)

李家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是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集中安置项目之一,也是黔江区的重点建设工程,可安置扶贫搬迁群众400多户1500多人。

去年12月起,黔江区29个乡镇街道,413户1531名贫困人口,陆续搬往黔江城郊的李家溪安置点。从此,他们告别了祖祖辈辈生活的穷山沟,开启了城市社区的新生活。

求学之路不再远

今年4月,开学第一天,读五年级的罗星雨,从安置点走到城南街道青杠小学,只用了5分钟。新学校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让他激动不已。

罗星雨出生在黔江区五里乡海洋村3组,这里地处大山深处,沟壑纵横,交通极为不便。“我们家通往外界只有一条狭窄的山路,每天早晨,我都要沿着崎岖的山路徒步50分钟才能到校。”罗星雨回忆说,“每到下雨天,那条山路便满是泥泞,更容易打滑,经常摔倒,泥地里滚一圈,全身没一处干净。”

现在,罗星雨不仅住进了新家,还在家门口有了宽敞明亮的新学校,漫长艰难的上学路已经成为过去,罗星雨满心欢喜。

“为让扶贫搬迁的孩子在家附近能读上好学校,青杠小学的教学设施是按城区学校的标准配置,教师是从全区选调的优秀教师。”青杠小学校长姚世元告诉记者,上学期,学校增添了新教师11名,新增搬迁来的小学生36名,新增搬迁来的幼儿园学生24名。为更好满足教学需求,学校还进行了扩建改造。

看病就医不再难

“你的病情还算稳定,要坚持按时服药,合理膳食,适度锻炼。”8月26日,在城南街道卫生服务中心青杠站,医生罗国东正在给居民官仲清听心率、量血压。

这是官仲清“进城”以来,第4次到卫生服务站看病。这一次,罗医生给他开的三副中药,花费不到50元。

64岁的官仲清,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需要长期吃药。他曾经居住的石会镇高峰村5组,农户们散居在大山深处,看病、赶集要走好几个小时山路。“小毛病还好,忍忍就过去了,严重点就麻烦了。”回忆在高峰村看病时的窘境,官仲清禁不住感慨,不仅不方便,还总担心医疗费贵。

“现在的政策真好,卫生服务站就建在小区楼下,下个楼就可以看病买药了,很方便。”官仲清说,小区环境好,住着很舒适,看病也很方便和实惠。

和官仲清一样,易地扶贫搬迁户都可以享受到健康政策的“红利”。为方便群众看病就医,黔江区投入资金530万元,用于李家溪安置点卫生服务站改造,购置先进医疗设备,配置充足的医疗资源,为这里的居民开展卫生健康和诊疗服务。

乐享文化生活

每到晚上7点,在李家溪安置点的文化广场上,歌声悠扬,人头攒动,数十位社区群众伴着音乐声,踩着节拍翩翩起舞。舞蹈队的领队王素琼说,这里每天都会热热闹闹的,一直持续到晚上八九点。

王素琼原来居住在黔江区与湖北省咸丰县交界处的山脚下,住着土坯房,漏风又漏雨,进出是泥巴路,交通不便。更重要的是,房屋前的山体容易滑坡,充满了危险,一家人都希望挪出“穷窝”。今年,王素琼全家易地搬迁成为“城市”居民,一家人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热爱跳舞的王素琼,以前受场地所限,才艺无法展示。现在,有了场地,认识了一群热爱跳舞的“老姐妹儿”,她打心底里感激易地扶贫搬迁给她带来的改变。宽敞明亮的房间,粉刷一新的墙壁,看着自己的新家,王素琼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在她看来,她不只住进了新房子,更是开启了全新的生活。

在她的带动下,社区已经成立了4支舞蹈队,大家相互交流舞蹈,生活中也会互帮互助。热心的王素琼担任了社区文化组组长,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特长,经常组织居民开展文化活动。街道每月还为文化组发放工作津贴,用于社区文化建设,丰富搬迁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原有社区公共图书室,科普馆、电子阅览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基础上,今年,区文旅委还向社区配置了18套体育健身设施。

搬到新地方,就要融入新环境。每天都精神饱满的王素琼说:“居民们从不同地方搬到同一个社区,这是我们的一个新天地,也是我们幸福生活的新开端,我们打心底喜欢这个新家园。”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04日 04版)

[责编:袁晴]

相关阅读:
望海楼:这个日子值得永远纪念 人民日报海外版:旅行证件做手脚 民进党“独心”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