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粤东明珠”更璀璨——汕头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发展纪实

原标题:“粤东明珠”更璀璨——汕头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发展纪实

8月7日8时30分,汕头海湾隧道全线贯通。这个被钱七虎、周福霖等院士感叹为“世界级挑战性工程”的海湾隧道提前贯通,是汕头经济特区快马加鞭推进重点项目的一个缩影。今年前7个月,汕头378个市重点项目完成年度计划的63.1%,55个省重点项目完成年度计划的84.7%。

改革开放浪潮奔涌,南海之滨千帆竞发。汕头经济特区正奋笔书写新时代的“汕头篇章”。

40年蝶变,打造活力特区

从龙湖村的一片沙丘带起步,40年间,汕头特区从最初的1.6平方公里,扩容到市域全覆盖2064平方公里;2019年,汕头特区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1980年的97.4倍、119.2倍、99.7倍和60.1倍。昔日的边陲小城,正健步迈向现代化滨海城市。

40年来,汕头特区人敢闯敢试、在实践中开创性地打造了一批“全国首创”和“全国率先”:率先对特区土地实行“五统一”管理;率先成立外资银行总行;特区管委会率先实行24小时审批答复制度……

开拓创新精神同样融入了汕头企业的血脉。1993年成立的仙乐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去年9月25日在创业板上市,是汕头市第34家A股上市公司,创新成为这些企业共同的特征。

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得益于汕头经济特区40年来的创新积累与沉淀:拥有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等知名高校;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落户汕头以来,已入驻两个核心院士团队;汕头高新区升格国家高新区,5G产业园区入选广东省首批创建名单。

以侨为“桥”,再立开放潮头

“本土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海内又一潮汕。”这是对汕头作为著名侨乡,也作为潮商大本营的一个形象说法。因侨而立的汕头特区自建立以来,华侨就在其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汕头市委常委、副市长双德会介绍,改革开放40多年来,汕头实施“以侨引侨、以侨引外、以外引外”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累计引进外商投资企业5000多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93.8亿美元,近九成为侨资。

新时期汕头的跨越和发展,依然与“侨资侨力”紧密相连。

2014年9月15日,汕头华侨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试验区成立5年多来,建设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特色金融逐步集聚,创设全国首个以“华侨”为核心概念的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华侨板”,目前挂牌企业达623家;高端产业加速落地,搜狗人工智能公司已在试验区注册落户,阿里巴巴“推城出新”全国首站在试验区启动;引才聚才初见成效,设立人才大厦,吸引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前来就业……

广东省政府于今年6月出台了支持华侨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24条政策措施。“我们将充分用好政策,构建集经济、文化、教育、人才、金融于一体的高端示范区,推动海外华侨华人深度参与祖国建设。”双德会表示。

融“湾”链“带”,建设省域副中心

粤东西北地区与珠三角发展严重不平衡是广东的一大省情。多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多措并举以期补齐该短板。去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出台实施,广东区域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广东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提出,要全力支持汕头、湛江建设省域东西翼副中心城市,探索推动广州、深圳与湛江、汕头深度协作,加快打造汕潮揭城市圈。在8月底举行的广东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上,广东省委再次强调,要提升汕头、湛江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能级。

快速融入大湾区、链接沿海经济带、强化在汕潮揭城市圈的支撑作用,成为汕头的现实路径。

融“湾”链“带”,交通先行。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加速建设,将显著提升汕头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功能。其中,汕头人最为期待的汕汕铁路工程建成后,汕头到广州只需1.5个小时。

建设汕潮揭都市圈。当前,汕头携手潮州、揭阳,在增强规划引领、加强交通互联、统筹产业发展、一体深化环保、共促民生福祉等方面加强合作,协同推动沿海城市带、产业集聚带、滨海旅游带发展。

汕头还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谋划布局重大产业项目;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第三代半导体、精细化工等重大产业,把纺织服装、工艺玩具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成千亿元级产业集群。

汕头这颗“粤东明珠”,在全新的区域发展格局中愈发璀璨夺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庞彩霞郑杨)

山西:社区空缺岗位将优先招用高校毕业生 襄汾县“8·29”重大坍塌事故救援报道:国家、省调派15名专家救治伤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