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控规尽展“静 活 绿 新 民 韧”六字特色(图)

原标题:控规尽展“静活绿新民韧”六字特色(图)

《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正式公布

控规尽展“静活绿新民韧”六字特色

《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以下简称控规)8月21日得到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并于8月30日正式公布,这意味着首都规划体系的“四梁八柱”已初步形成。核心区控规文本共五章76条,是首都功能核心区发展、建设、管理的基本依据与具体要求。控规明确首都功能核心区的战略定位,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北京城市空间结构中的“一核”,控规明确了“两轴、一城、一环”的城市空间结构,两轴即长安街和中轴线,一城即北京老城,一环即沿二环路的文化景观环线。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控规体现了“静、活、绿、新、民、韧”六大特点。

控规明确了“两轴、一城、一环”的城市空间结构供图/北京市规自委

控规明确了“两轴、一城、一环”的城市空间结构供图/北京市规自委

静:

提出“安宁交通”

打造优良的中央政务环境

控规提出,提高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工作服务水平,打造优良的政务环境。首都功能核心区是政治中心的核心空间载体,中央政务功能的运行直接关系到“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问题。规划提出中央政务功能的布局要与迈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建设大国首都目标相适应,形成政务活动运行高效、安全万无一失、环境优美和谐、配套优质完善、形象庄重典雅的中央政务环境。

规划严格落实“双控四降”,“双控”指控制人口规模、控制建设规模,“四降”指切实把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商业密度、旅游密度降下来。让首都功能核心区逐步“静”下来,创造一流人居环境。通过严控增量和疏解存量相结合,向外疏解腾退和内部功能重组双向发力,严格控制建设总量与人口规模,优化用地结构与人口结构,创造良好人居环境。

本次核心区控规提出“安宁交通”,是要通过各种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小汽车交通对居住区、学校、医院以及中央党政机关集中办公区等区域的噪声干扰或安全影响等。实现安宁交通的主要措施是实施小汽车行驶速度管制,通过划定限速区范围,让区域内所有道路都实施同一限速规定,有效抑制机动车交通过度发展,鼓励非机动交通出行,提升宜居水平,从而实现让老城慢下来、静下来的规划目标。

活:

静中有活

包括人的活力和生态活力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控规“静中有活”,一是人的活力,控规提出的“健步悦骑”就是一种“活”的表现。建设健步悦骑城区是核心区控规提出的关键交通发展目标,即打造健康街道,优化步骑环境,提升绿色出行品质与服务水平,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创造宜居宜业、幸福安康、精致友好、稳健可靠和人民满意的出行环境。

为此,核心区控规提出,应依托滨水空间与绿化空间拓展健步悦骑空间,结合历史文化街区、重点功能区划定步行街区、无车街区,形成活力交往、安宁居住、文化传承的特色街区环境。

二是生态活力,控规要求,静中还能听到鸟鸣声。改变以车为主的交通理念,在街区内部重新建立起人性化空间尺度,让胡同逐渐回归到有绿荫处、有鸟鸣声、有老北京味的清净、舒适的公共空间,为老城内的各类历史文化资源营造良好的环境,从而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绿:

鼓励打开围墙

确保沿“林荫街巷”形成绿色空间

控规把生态网络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提出建设林荫街巷。林荫街巷是核心区内重要的步行生态网络,是绿荫完整覆盖、空间尺度宜人、安全有序的连续步行空间。满足步行者上班通勤、日常休闲散步、慢跑锻炼等多种需求。鼓励打开沿街地块内围墙、合理调整地块内部停车场,确保沿林荫街巷形成高品质公共绿色空间,使林荫街巷建设能够带动街道两侧建筑界面间的整个U形空间的功能、景观、环境整体改善。

林荫街巷根据空间位置、功能属性的不同划分为三级,分别是作为老城棋盘路网格局的林荫路,由其他城市干道或支路构成的林荫景观街以及林荫漫步道,共同形成贴近市民日常活动、满足各类步行需求的林荫网络。

新:

增加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提出公共事务用地和内环路概念

北青报记者发现,控规处处体现“新”,“新”的第一层含义是创新控规编制体系,转变规划实施理念。规划依托首都功能核心区32个街道划分183个街区,明确政务、文化、居住、产业四种功能类型。按照历史保护、保留提升和更新改造三种方式,明确建筑使用功能、利用方式和更新周期,注重留白增绿,塑造宜人的街区公共空间,分层次、分类型有序推进街区高质量保护更新。

“新”的第二层含义体现在,核心区控规首次创新性提出公共事务用地这一用地类型。公共事务用地内不固定某类特定功能,而是允许结合现实需求适时安排文化、基础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社区综合服务等任一类型的公益性设施,并可随需求变化进行调整。通过新增公共事务用地,一方面加强对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保障,另一方面也增强规划的适应性,体现出因地制宜、因需定性开展规划编制的科学理念。

“新”的第三层含义体现在,内容上增加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内容。一是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核心区保留市疾控中心应急处置与检测功能,做优做强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合街道社区范围以及防灾生活圈划定卫生分区,分类分区施策,提升基层卫生设施建设标准,加强医疗救治力量配备和能力建设,筑牢基层公共卫生“网底”。二是强化科技支撑。进一步发展互联网医疗,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深化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提高精准防疫水平。三是夯实公共卫生基层基础。强化32个街道公共卫生职责,把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纳入183个街区的社区治理体系。

“新”的第四层含义是提出“内环路”。按照现今道路名称描述,内环路北段为平安大街,南段为两广路,东、西两段分别为东单北大街一线和西单北大街一线。本次核心区再提内环路,是新时代背景下对老城空间格局的再认识。本次核心区控规将内环路定位为由健步悦骑与高品质公共交通共同支撑的绿色交通骨架,而不是传统的机动化快速环路,其将在老城空间格局中承担重要作用。

民:

突出人民群众

持续改善平房区与老旧小区人居环境

梳理控规不难发现,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突出了政治中心和人民群众。围绕民生“七有”“五性”,建设人居环境一流的首善之区。规划提出要重点研究平房区与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实施机制与路径,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老街坊、老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建设环境优美、整洁有序、设施完备、邻里和谐的美丽家园。

对于平房区,鼓励居民采用自愿登记方式改善居住条件,并不断完善“共生院”模式,引导功能有机更替、居民和谐共处,让老胡同的居民过上现代生活。对于老旧小区,提出以菜单式整治分类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推进服务设施补短板与适老化改造,提升住宅品质与环境质量。

控规指出,除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等独立性较强的设施外,体育、文化、绿地等公共服务设施应尽可能兼容设置,通过推进医养结合、老幼结合、文体结合、文教结合、体教结合、机构养老与社区居家养老结合等方式,实现不同公共服务设施之间的相互支撑和资源共享。

韧:

建设“韧性城市”

降低人口与建筑密度

控规一大亮点是提出“韧性城市”,韧性是目前国际社会在防灾减灾领域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概念。对于北京来说,要提高城市安全保障能力,长期来看,就是要提升城市韧性、建设韧性城市,使城市在灾害发生时,能通过一定的方式抵御、吸收和化解外界对其产生的影响,从而保障自身功能正常运行。可以说,韧性城市建设对北京,尤其对核心区意义重大。

本次核心区控规提出建设韧性城市的策略,一是降低人口与建筑密度,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留空间;二是注重留白增绿,增加小微绿地、口袋公园,提升公共开放空间覆盖率,加强城市通风廊道建设;三是坚持平战结合,统筹好应急救灾物资的运输和储备,建设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体育场馆等大型公共设施建立平疫转换预案,必要时作为应急医疗救治设施使用;四是全面提升老旧小区健康安全标准,在老旧小区综合整治过程中补齐公共设施和管理维护短板。设置居住区入口多功能公共空间,做到平疫结合。

控规词典

控规描绘老城诗意出家门口即入画卷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控规用一些生动且富有画面感的词汇,全面描述了老城保护的美好愿景。

控规这样描述首都功能核心区战略地位

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北京城市空间结构中的“一核”,未来要将这“一核”建设成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

控规这样描述老城空间特征

两轴统领、四重城廓、六海八水、九坛八庙、棋盘路网是老城空间格局的重要特征,规划将加强格局保护作为老城整体保护最重要的任务。

控规这样描述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品质

纲维有序、运行高效的国家中枢,古今辉映、礼乐交融的千年古都,舒朗庄重、蓝绿环抱的文化名城,功能融合、内外联动的宜居城区,和谐宁静、雅韵东方的人居画卷。

控规这样描述街巷风貌的管控目标

规划提出要在首都功能核心区内实施严格的建筑高度、建筑风貌及街巷风貌管控,让老城不再长高、胡同不再拓宽,让古都风韵成为首都功能核心区的风貌基调。

数读控规

到2035年首都功能核心区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70万人左右(到2050年控制在155万人左右),地上建筑规模控制在1.19亿平方米左右,到2050年稳定在1.1亿平方米左右。

到2035年,公共服务设施及公共事务用地占规划区域总面积的比重提高到12.3%,公共空间面积占比提高到38.4%。

提高首都功能核心区绿色出行比例,到2035年绿色出行比例由现状73%提高到85%以上,到2050年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90%。

专家观点

批复版的核心区控规有哪些变化?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及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技术负责人石晓冬

在具体内容上,批复版跟草案最大的区别是加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相关内容。补充了关于重大疫情防控机制的内容,夯实了公共卫生基层的基础的相关的要求,把健康理念贯穿到首都功能核心区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增强城市的韧性。

批复版还对公众意见和群众关切的问题进行了回应,主要是聚焦公众意见集中与日常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比如居住环境的改善、居民公共服务的提升、历史文化保护、公共空间品质等方面。通过对文本和实施要点的修改,提升强化环境建设、背街小巷整治、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在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工作中的重要性,在加装电梯、危旧房改造、小区安全与相应的应急保障方面,都在规划的文本和实施任务当中予以体现。

本版文/北京青年报记者李泽伟蒋若静

人民日报海外版望海楼:做好西藏工作的根本遵循 打压华为、TikTok......起底欺压中企的美国神秘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