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北京小康新生活:老胡同腾退空间变文艺,社区医院25秒预检分诊

原标题:北京小康新生活:老胡同腾退空间变文艺,社区医院25秒预检分诊

近日,潘家园街道武圣东里社区3号楼加装了电梯。“以后去拿药、买菜就方便了。”眼看着新电梯马上投入使用,居民刘大爷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建国门街道赵家楼社区组织居民成立院委会后,社区环境整洁了,各单元安装了智能门,困扰居民生活的问题一一得到解决。杨梅竹斜街经过特色改造,成为文艺范儿十足的网红胡同。此外,百姓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了家庭医生,可以为居民提供固定服务。近年来,身边这一处处改变,为北京市民提供更加便捷的生活。

北京小康新生活:老胡同腾退空间变文艺,社区医院25秒预检分诊

8月18日,潘家园街道武圣东里社区,居民楼加装的电梯正在调试。摄影/新京报记者吴江

加装电梯成立院委会老旧小区焕发新生机

潘家园街道武圣东里社区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48栋居民楼只有8栋塔楼有电梯,而社区内30%的居民已步入老年。老人要出门买菜,偶尔还要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拿药,腿脚不好又没有电梯,出行很是不便。

2018年开始,潘家园街道开启了老楼加装电梯工作。2018年3月,农光南路22号楼、武圣东里20号楼具备加装电梯的条件,居民们等来了自己的电梯。截至目前,武圣东里社区已有9部电梯正式投入使用。武圣东里3号楼刚刚竣工的电梯采用了外挂式玻璃幕墙电梯,居民一节台阶都不用上,直接实现平层入户。

家住农光南路22号楼1单元4层的单阿姨今年79岁,回想起没有电梯的日子,单阿姨说,那时每次上楼都很累,如果手上拎着东西就更累了。如今电梯装好,单阿姨不断地表示“知足”。

除了硬件不足,许多老旧小区还面临着缺乏物业管理的问题。建国门街道赵家楼社区探索老旧小区治理新模式,组织居民成立院委会,为老旧小区管理探索出一条新路。

北京小康新生活:老胡同腾退空间变文艺,社区医院25秒预检分诊

8月18日,建国门街道赵家楼社区,工作人员正在对可回收垃圾称重。摄影/新京报记者吴江

郭阿姨家住的赵家楼社区大羊宜宾31号院,曾经院子长期失管,无物业、无保安、无保洁,无人管理、环境脏乱、线路老化等许多严重影响居民日常生活和居住安全的问题突出。为解决失管问题,社区引入非公党建资源参与老旧失管院落治理,成立“党建惠家”项目推动“社区+社区企业+居民”三方联动。

项目开展初期,共建单位派驻专业人员负责小区的日常环境清扫和安全隐患排查,让小区居民体会到了物业服务的便捷性与专业性。随后,院内居民也逐渐主动加入到维护小区环境队伍中来,自发粉刷车位线、报刊箱。

“现在大家聚在一起说的都是小区的建设问题,出现问题共同想办法、出主意,老街坊的感觉又回来了。”郭阿姨说。

腾退空间开文创小店老胡同成“文化名片”

杨梅竹斜街是连接大栅栏和琉璃厂东街的一条胡同,曾被评为十条“北京最美街巷”之一。

斜街入口不远的位置,有一家名为“老北京兔儿爷”的店。小店不大,店门口挂着非遗传承人的招牌,兔儿爷第五代传承人张忠强是这家店的店主。张忠强告诉记者,自己有两家店,琉璃厂的老店以销售为主,杨梅竹斜街的这家则主打现场手工体验,游客进店不是直接购买成品,而是在原始泥坯上绘制兔儿爷。

沿着斜街继续往里走,还能看到彩瓷坊、手工艺皮具店、传统书局等极具老北京手工艺特色的小店,文艺范儿十足。

10年前,占地面积8.8公顷的杨梅竹斜街胡同两侧聚集着诸多低端业态门店。2010年,北京市发改委选取杨梅竹斜街作为保护修缮试点项目,采用动态有机更新方式,对街区进行特色改造。经过修缮保护、腾退提升,胡同的环境得到改善,并引入一些文创以及具有地域文化的门店。对于这些门店有不少扶持政策,比如改造后一些公共区域可以免费提供给店铺用于宣传,同时,杨梅竹斜街的租金在同区域内较低,相当于周边其他门店租金的六七折。而今年疫情期间,租金还有减免。

负责杨梅竹斜街保护修缮试点项目的北京大栅栏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杨梅竹斜街目前拥有15家此类文创、特色小店,多为30-50平方米。目前街区正搭建“手工艺者之家”,为匠人们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大力推动文创产业发展。未来还将通过减少同质化、低档次旅游产品,与设计师联合打造文创新品等方式推动小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将杨梅竹斜街打造成西城的又一张“文化名片”。

社区医院有家庭医生为患者提供固定服务

“离我家很近,医生的态度也特别好,这么长时间了,我一直都是来这看病。”今年74岁的周大爷2015年在西城区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了家庭医生,此后一直在此看病。

北京小康新生活:老胡同腾退空间变文艺,社区医院25秒预检分诊

8月17日,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位居住在附近的居民经过测温点,准备进入中心就诊。摄影/新京报记者吴江

“家庭医生既了解病人自己的健康,也了解其家人的健康情况。签约后,医生和护士组成的团队长期为患者提供固定的服务,会增加彼此的信任和依赖。”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韩琤琤介绍,中心利用HIS系统对接技术,将患者医保卡与门诊就诊系统及签约患者的健康档案系统进行互联互通,病人刷医保卡挂号后,系统就会自动将其分诊到该病人签约家庭医生团队的接诊平台。为增强医患的熟悉度,中心固定了家庭医生的问诊室,不仅在挂号单上强调签约医生,在叫号时也会提及医生姓名,强化病人对于家庭医生的记忆。

韩琤琤介绍,截至目前,中心家庭医生签约人数已超过4.4万人,中心22名全科家庭医生中,80%的医生对接的签约人数超过两千,重点人群签约率将近96%。

疫情期间,中心门口配置了智能无接触预检分诊系统。按照要求,各医疗卫生机构在患者进院之前务必做好预检分诊的“四件事”:流行病学史的调查、北京健康宝查询健康状态、身份信息登记、测量体温。疫情初期,这些工作全都需要人工操作,不仅耗时长,还增加了接触风险。

韩琤琤介绍,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天超千人的接待患者中,九成左右为地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这其中不会用智能手机的接近一半,每次都需要医务人员引导操作完成。有了智能分诊系统,患者只需通过公众号注册,或在医院门口凭医保卡等证件注册,就可靠刷脸完成分诊,整个过程仅需25秒。

新京报记者应悦协作记者吴江

编辑刘梦婕校对付春愔

中国大陆地区雅思考试:在原有4个基础上新增3个纸笔考试日 让云南人健康起来 让想健康的人到云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