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北京人口味变了:大田玉米逐年减少 鲜食玉米每年多两三千亩

原标题:北京人口味变了:大田玉米逐年减少鲜食玉米每年多两三千亩

新京报讯(记者田杰雄耿子叶)在北京提起农业产业,单从产值来看似乎地位不算显眼。估计除了三农从业者,少有人知道,京郊仅玉米种植总面积就高达50万亩,其中鲜食玉米有3.3万亩。而且近四年来每年都以两三千亩左右的速度在高速扩张,专家甚至估算,鲜食玉米的种植面积应该在10万亩左右才算合适。

那么,北京为什么会种这么多玉米?鲜食玉米为什么越发受农人的青睐?新京报乡村频道记者采访了种植户、专业合作社与市农业农村局专家,尝试解读北京玉米产业的发展路径与潜在瓶颈。而京郊玉米产业结构的变化,同北京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一样,意味着农业在北京这座现代化大都市中,绝非所谓的边缘产业,它更像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与支撑者。

北京人口味变了:大田玉米逐年减少 鲜食玉米每年多两三千亩

房山区良乡镇一处玉米地。新京报记者田杰雄摄

大田玉米是“懒人作物”

过了处暑节气,趁着凉快,张梅和丈夫在地里忙活的时间多了起来。在北京房山区良乡镇,夫妇俩的耕地多数被流转,只剩下6分地。最近的一个周末,两个人正埋头在自家最后一处空地上抢种豆子。主要农作物玉米则是春天就种下的,8月末已经长到了一人多高,到了“十一”就可以收获了。

问起玉米的品种,张梅不太能说得上来,只说自己种的是寻常老玉米,能卖,也能自己吃。相比于地里的其他作物,玉米受到夫妇的照料最少,几乎绝大多数时间都“看天吃饭”,几乎不需要人工浇水,加上北京的汛期适逢玉米的生长旺期,种植几乎不需要技术含量。这也是张梅选择种玉米的初衷,“不指望啥收入,就想种点儿省心的。到了10月,把玉米粒晒干了,一部分卖掉,一部分家里熬粥喝。”

北京人口味变了:大田玉米逐年减少 鲜食玉米每年多两三千亩

大田玉米被分为籽粒玉米和青贮玉米。新京报记者田杰雄摄

事实上,人们常说的“大田玉米”具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张梅所种的算“籽粒玉米”,是北京地区种植最多的玉米品类,收获的籽粒多被用于加工畜禽饲料,少部分供给粗粮市场。与籽粒玉米配合种植的为青贮玉米,这类玉米在收获时,是与整个植株连茎秆带果穗一起收获的,发酵后可直接用于牛场饲料。

在北京的另一头,延庆区旧县镇车坊村的村民王合稳种的就是青贮玉米,距离收获期还有一个多月,王合稳已经很少再去地里了,“家里有9亩3分地,种的全是玉米。种这个其实只有4月份比较忙,其他时间不用花心思。”对很多农户来说,种玉米,图的就是一个简单。

在2007年的京郊,还有47万农民将玉米作为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王合稳曾是这四十七万分之一,直到今天,他仍在种玉米,但玉米不再是他家庭收入的支柱。

北京没有人再以种植普通玉米为生,“大田玉米不赚钱,每市斤收购价只有8、9毛钱。”王合稳说,自己有正常的务工收入,这笔钱比收获玉米要多得多,而种玉米只是为了不让家里的地白白荒着。

鲜食玉米走向餐桌“C位”

8月末,密云新城子镇大树洼村的玉米到了上市的时候,比起传统大田玉米,大树洼村种植的鲜食玉米上市时间更早些,一根能卖到2元钱,经济效益比传统玉米高了至少一倍。

传统的大田玉米,多数已消失在城区的菜市场中,即便能送上餐桌,位置也逐渐边缘。而作为玉米种类的一种,比普通玉米更糯、更嫩、也更香甜的鲜食玉米,却日渐走向餐桌的“C位”。

在低海拔地区,鲜食玉米的生长期一般在70-80天,而在位于山区的大树洼村,鲜食玉米要生长90-100天才能收获。相对较长的生长期并非白白度过,“大树洼村的高山玉米好吃。”说起自家村里的玉米,大树洼村书记杨凯告诉新京报记者,由于村子平均700多米的海拔,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特别适宜鲜食玉米生长,有利于糖分积累。

今年,大树洼村种了60亩鲜食玉米,种植面积不算多,不过随着近期陆续成熟上市,每天都有近2000根的鲜食玉米从田间运送到市民餐桌。

为什么选择种鲜食玉米?2017年时任大树洼村第一书记的周林最先考虑的是经济因素。相比于传统大甜玉米每亩地1000元左右的收入,鲜食玉米的产值至少翻一番还多。第一年,在村里和农服中心的支持下,大树洼村十多户村民只试种了30多亩鲜食玉米。秋季试种丰收,相较于每斤几毛钱的传统玉米,在价位高点时,鲜食玉米收购价能到2元一根,这让大树洼村的村民尝到了甜头。

“村里每年有60多亩地种植鲜食玉米,涉及全村80%的农户。”杨凯介绍,目前大树洼村的常住人口并不多,每家每户每年都会种上1-2亩鲜食玉米,1亩地能产出玉米2000-2500根,比起传统玉米来收入增加了不少。

北京人口味变了:大田玉米逐年减少 鲜食玉米每年多两三千亩

鲜食玉米的价格更高。受访者供图

在杨凯看来,对于种植传统玉米多年的村民来说,只要下功夫花时间,鲜食玉米并不是很难上手。“要说有啥不一样的地方,应该就在于地理位置限制,村民们目前仍然采用人工播种和人工采摘的方式种植农作物,由于种鲜食玉米采摘期较短,一旦成熟需尽快采收,村里的农户就得分两个时段进行播种。”

此外,相比传统玉米,鲜食玉米成熟早,玉米秸秆鲜嫩,可回收用于家禽家畜的饲养。杨凯说,曾经传统玉米的秸秆是火灾隐患,如今鲜食玉米的秸秆还能回收养家禽家畜,目前,村里还有不少养猪、羊、鸡、鹅的农户。

农企呼吁农户采取订单种植

种鲜食玉米不只是大树洼村的选择。随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深入,目前全国鲜食玉米总种植面积已超过2000万亩,市场消费量达570亿穗,成为继玉米饲料和玉米深加工之后又一新兴的玉米产业。

安立辉是北京密云泰民同丰农业公司负责人,从2013年起安立辉创办企业和合作社,一方面他是鲜食玉米的种植者,另一方面他的公司又与密云、延庆等地农村合作,培训农民种植鲜食玉米的技术,为农户提供种子服务。此外,每到成熟期,企业还回收农民的鲜食玉米进行统一销售。安立辉说,今年,企业自身加上合作种植基地,共种植了500多亩鲜食玉米。

据安立辉介绍,合作基地种的大都是甜糯玉米,区别于市场上的甜玉米或糯玉米,甜加糯的口感适宜的人群更广泛。同时,安立辉说,就企业的销售情况来看,鲜食玉米有更稳定的年轻消费群体,或许因为接受价格和新品种的能力较高,消费者以年轻人居多。

“按照每亩地产2500穗玉米计算,减去投入成本,农户种一亩地鲜食玉米大概能多收入1500块钱。”安立辉介绍,近年来,在鲜食玉米合作过程中,有的村子还自谋销路,北香峪村今年对接了其他公司,卖得价格更高,农户挣得也更多。

安立辉告诉记者,公司明年的鲜食玉米订单量将翻倍增长,相应的种植面积也会成倍增加,同时,还将投入更多的功能性产品。目前,适合孕妇食用的高叶酸鲜食玉米已经试验种植,也受到了一定范围内消费者的认可。与此同时,鲜食玉米加工也将有所突破,通过真空、速冻等方式,让鲜食玉米更适宜保存。

作为对接的农企,安立辉每年都会到合作的基地村里去,最初是做种植技术培训,“现在村民们经过几年种植,大都掌握了种植技术。随着北京郊区的特色种植不断发展,不少传统玉米种植农户向鲜食玉米特色种植转型。”安立辉介绍,现在每年都有不少农户上门请教种植方法。

不过,安立辉特别建议,种植鲜食玉米还得是订单种植,有一定的销售渠道才能着手,不建议农户盲目种植,因为鲜食玉米的采收期只有3-5天,如果没有订单的话,鲜食玉米很容易坏到地里。另外,市场上对甜糯玉米的认知还不高,需要一定的营销能力来支撑销售,才能卖得上好价格。

北京地区120天鲜穗供应

北京市民一年能吃掉多少鲜食玉米?在行业内摸爬7年,安立辉测算的结果是5万吨,“平均下来每天100多吨的销售量。”传统的新鲜玉米,北方地区一般只能在5-6月份才吃得到应季产品。在鲜食玉米的逐步发展过程中,得益于技术的发展推广,现在,在北京地区可实现120天的鲜穗供应。

“冬天北京市场上销售的是南方的水玉米,两层玉米一层冰,用大车拉到北方进行销售,运输时间至少是三天,因此在口感上不比新鲜采摘的玉米。”安立辉表示,经过几年的实验和研究,通过鲜食玉米的种植茬口和种植技术来延长鲜穗的供应时间,供应时间可持续4个月。

北京人口味变了:大田玉米逐年减少 鲜食玉米每年多两三千亩

8月末,京郊的玉米都到了抽穗期。新京报记者田杰雄摄

记者了解到,在延长鲜食玉米鲜穗供应的探索中,深“V”覆膜技术、宽窄垄种植方式、赤眼蜂防治生物技术等技术的成功尝试,让鲜穗供应时间延长品质提升,北京地区实现鲜食玉米一年两茬种植。

“销售持续的时间越长,获得的客户就越多。”安立辉介绍,从2015年开始,鲜食玉米的市场份额逐年增加,一些高端品种也越来越能被人们接受。目前,企业也在积极推进北京的绿色食品认证,进一步严格投入品使用、减少肥料用量、提升鲜食玉米品质。

“现在是鲜食玉米的成熟期,原本预计的7天的供货量,2天就卖完了,销售量上还存在一定缺口。”安立辉表示,在全国来讲,南方对鲜食玉米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北方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玉米是北京节水农业最优选择

很多市民对农业已经比较陌生,其实,玉米本来就是北京的传统作物。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进入到21世纪以来,即便随着近些年来北京农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北京的玉米种植面积依然高达50万亩,玉米也一直是北京种植面积最多的农作物。

为什么在北京近郊地区,玉米种的最多?在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站的高级农艺师裴志超看来,种植玉米除了是当地一部分产业的发展需要,也是基于北京地理环境的最佳选择。

“玉米本身是抗旱作物。我们常说‘雨养玉米’,也就是说如果天气情况好,雨水正常,玉米不需要特别的浇水照料,但是其它作物其实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人口多、市场大、人均自然资源少,是都市型农业的主要特点,北京的水资源本不充足,因此,裴志超说,北京种植玉米还有一定的生态功能,“雨养旱作”也在北京节水农业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

裴志超向新京报记者介绍,大部分籽粒玉米搭配少量青贮玉米,是北京传统农业种植的大环境。这两种大田玉米,曾被多数用来供给北京及周边的畜牧业,在2009年种植面积达到近20年的巅峰。但是随着近10年来北京农业结构调整,畜牧业有所转移,大田玉米的种植面积已经减少了约四分之三,而鲜食玉米种植面积增加可谓“异军突起”。

裴志超向新京报记者讲述,北京从二十一世纪初开始种植以加工型品种为主的鲜食玉米,区别于现在流行的水果型鲜食玉米,当时的鲜食玉米品种直接食用其实口感并不好,但在2007年和2008年种植面积达到过10万亩以上。

当时全市的鲜食玉米种植面积曾在四年间增加了5倍,龙头企业的种植面积超4万亩。但由于那时鲜食玉米存在产品种类少、加工质量一般、市场不成熟、栽培技术普及率低、抗灾能力差、种植风险高等诸多问题,鲜食玉米的加工企业快速减少。到了2015年前后,北京鲜食玉米的种植面积一度减少到了2.2万-2.5万亩之间。

转机出现在2016年,裴志超说,“这个时候,鲜食玉米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截止到去年,我们统计北京鲜食玉米种植面积约占总体玉米的6%,约有3.3万亩。”而这个数字,4年来都在以每年10%的速度继续增长。

鲜食玉米需更多“职业农民”

对高品质的农作物进行普及和推广,是裴志超在北京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的一部分。“在过去的几年,我们会向有种植意愿的农户指导种植鲜食玉米,比如说我们会到郊区讲课,郊区的示范田也会带动周围老百姓种植尝试。”

为什么要推广鲜食玉米?农户又为什么愿意尝试?裴志超告诉记者,北京农业一直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从某种层面上来说,玉米产业的结构变化,也反映着北京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拥有2000余万常住人口的北京,是一个庞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种植鲜食玉米的收益比普通大田玉米高很多,农户也在寻求经济效益高的农作物。同时,在北京,多年的技术积累打好了基础,我们现在可以做鲜食玉米的高端品种了,等于说算是有了‘市场武器’。”

北京人口味变了:大田玉米逐年减少 鲜食玉米每年多两三千亩

在房山区良乡镇江村,去年荒着的地今年被重新利用起来,种上了玉米。新京报记者田杰雄摄

裴志超说,说北京是北方鲜食玉米的育种中心也不为过,“北京有数量众多的科研单位、育种企业,其中很多育种专家在全国行业内名气和技术都是响当当的。北京鲜食玉米每年都有新品种,京科甜608、京白甜456等,不同于十几年前,现在的品种口感更好,而且可选择的范围非常大。”

但鲜食玉米不像普通玉米那样是“懒人作物”——种植户甚至可以在种植期间外出务工,“农户种鲜食玉米有两个最大的顾虑,一个是销售问题,还有一个就是用工问题。因为种了多年普通玉米的人,习惯了简化栽培,但是鲜食玉米不一样,它是有技术门槛的。”

裴志超说,种鲜食玉米需要付出更多的田间管理成本和人力,还需要一定的商业思维,“籽粒玉米成熟之后,自然有收购商来购买,而鲜食玉米则需要种植户自己去找销路。我们一般要求种植户在吐穗期就提前预判采收期,以便联系对接的商户,这是非常耗费精力的。而且销路是有时效的,尤其是高端水果玉米,和水果一样,赏味期限很短,过了采收期之后水分会流失、糖度下降,丧失商品性。这也就是为什么现阶段以企业、合作社为主体的鲜食玉米种植者要比普通个体农户要多的原因。这是一个农业职业化的问题,职业农民会更加适应这样的种植节奏。”

产销对接成当下市场最大问题

对比于13年前北京市鲜食玉米产业存在的问题,现如今已不尽相同。裴志超指出,现阶段北京鲜食玉米存在的最大难题变成了产销对接,“也就是说当市民认可鲜食玉米,觉得好吃的时候,他们往往不知道去哪买。而种植户有时候也面临手里攥着几万穗玉米,却不知道去哪卖。”

据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测算,实际上北京鲜食玉米的种植面积还远远未到饱和程度。“在美国,每人每年的消耗量是20公斤左右,我们也曾在我国广东地区调研过,消耗量也有十几公斤,如果按照北京2000万常住人口预估,每年人均消费10穗来计算,那么鲜食玉米的种植面积应该在10万亩左右。”

当然,北京鲜食玉米市场并非只依靠本地供给,“北京鲜食玉米的供应期从每年的6月到10月,而反季节的时候还是更多地依赖外地。”外地产和北京产有何不同?裴志超认为,最大的差别在于品质。“北京和外地的鲜食玉米品种是不一样的,鲜食玉米受欢迎的原因在于口感,而这一大类玉米类型的特点是好吃但不耐储运。”裴志超讲述,北京郊区供给市场有其自身优势,农田到市民餐桌最远不过几十公里,24小时内即可完成收获、运输、销售、食用等一系列过程,他以疫情期间举例,“很多来自于社区的团购订单,基本上都是种植户在早上完成采收,上午运输,下午的时候玉米就已经被运送到居民手中了。”

快,对于鲜食玉米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的养分衰退是非常迅速的,基本上采收之后到了第二天,鲜食玉米的糖分就会下降10%以上,口感也大打折扣。”外地玉米为了保证长距离的运输,本身种植的即为耐储运的品种,种皮较厚,糖分衰减比较慢,但相应的口感也稍差一些,主要作为冬季反季节供应。

新京报记者田杰雄耿子叶

编辑张树婧校对李世辉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原木里煤田管理局常务副局长马成德被查 四川三位新任副省长各就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