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最新成果!北大考古团队在印尼岛屿发现距今约3500年的农作物遗存

原标题:最新成果!北大考古团队在印尼岛屿发现距今约3500年的农作物遗存

来源:北京大学

编者按

南岛语系是世界上唯一主要分布在岛屿上的一个语系,包括1200种以上的语言。目前,南岛语系人群“出台湾说”得到了较为普遍的支持,与之相关的“农业-语言传播模型”也是学术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

按照这些理论,南岛语系人群源自中国台湾,其更早的祖先可能来自华南沿海地区。距今4000年前后,其中一部分人沿海路向外迁徙,最终扩散到占地球表面积约三分之一的广阔地理范围之内。

之前的考古学研究,已经根据陶器传统和年代证据,基本复原了这一人群迁徙过程,但是对于南岛语系人群从中国台湾到东南亚的迁徙过程中是否同时伴随着农业传播,因为直接证据的缺乏一直存在争议。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北京大学邓振华老师团队近年来在东南亚乃至太平洋岛屿地区的一系列植物考古取得重大突破,填补了当前南岛语系人群形成研究中的重要空白。研究成果以“Validating Earliest Rice Farming in the Indonesian Archipelago”为题发表于《科学报告》( Scientific Reports)杂志(doi: 10.1038/s41598-020-67747-3)。

文章发表截图

文章发表截图

学术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

按照“农业-语言传播”模型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南岛语系“出台湾说”的假说,南岛语系人群源自中国台湾(其更早的祖先,即所谓的原始南岛语系人群proto-Austronesian可能来自华南沿海地区),距今4000年前后,其中一部分人沿海路向外迁徙,到达了新的岛屿地区,并最终扩散到西至马达加斯加,东至复活节岛,占地球表面积约三分之一的广阔地理范围之内。

南岛语系人群从中国台湾到东南亚的迁徙过程中是否同时伴随着农业传播,直接关系到“农业-语言传播”模型成立与否。然而,由于农业考古证据的长期缺乏,国际学术界对此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

此前,整个岛屿东南亚地区的早期农业证据十分有限,仅婆罗洲Gua Sireh洞穴、吕宋岛北部的Andarayan等遗址有零星发现。此外,印尼苏拉威西岛的Minanga Sipakko和附近的Kamassi遗址还曾报道过发现有少量的稻属扇形体。这些已发表的零星证据,因为年代、是否为驯化稻以及是否为本地种植等方面证据的缺乏,稻作农业在岛屿东南亚地区的出现时间等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能解决。

为了探索稻作农业何时传入印尼及其所属的岛屿东南亚地区,进而推进对南岛语系人群起源这一重要学术问题的研究,邓老师团队对位于苏拉威西岛西部Karama河流域的Minanga Sipakko遗址,重新进行了系统的取样和植物考古分析工作。

Minanga Sipakko遗址

发现于1949年的Minanga Sipakko遗址,是印尼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其年代大致为3800-2500 cal. BP。

该遗址曾在1994至2007年间进行过数次发掘,其中2004-2005年的发掘面积最大,共布设1.5×1.5平方米的探方7个。遗址文化层下部的陶片大多为类似于菲律宾发现的红衣陶,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更早时期的中国台湾。

最新成果!北大考古团队在印尼岛屿发现距今约3500年的农作物遗存

Minanga Sipakko遗址位置示意图

本研究解决思路和做法

1

遗址年代的再研究

研究重新清理了2004-2005年发掘后未回填的探方,并选择了一处典型剖面按照5cm间距,自下而上采集了22份来自文化层的分析样品(距地表深度240-130cm)。每份样品约采集分析土样150g,其中20g单独包装用于植硅体分析,剩余土样全部在体视显微镜下进行测年木炭样品的拣选。

研究涉及的有效年代数据共有5个,最下部样品(距地表深度235-240cm)的测年结果经校正后为3562-3400 cal. BP,最上部的样品(距地表深度180-185cm)校正后的年代为3057-2866 cal. BP。

根据之前的考古发掘和研究结果,该遗址文化堆积大致以距地表180cm为界,可分为两个前后相继的时期,早期出土遗物以红衣陶为主,晚期则以素面陶为主,距地表深度180-190cm的堆积中包含物具有过渡性的特点。

据此,参考新的测年结果,可以确定Minanga Sipakko遗址早期堆积的延续年代大致为3500-2800 cal. BP,晚期堆积的年代根据之前的研究可能从2800 cal. BP延续到2500 cal. BP或稍晚阶段。

最新成果!北大考古团队在印尼岛屿发现距今约3500年的农作物遗存

Minanga Sipakko遗址测年数据

(M2的所有数据均为本研究新获得的年代数据,其它数据来自已发表的相关研究)

2

Minanga Sipakko遗址的稻作农业证据

Minanga Sipakko遗址早期文化堆积对于探索稻作农业在印尼地区的出现时间十分重要,是本研究的重点所在。从长程发展的角度,遗址晚期的植物利用状态也同样值得关注。通过对植硅体进行分析和统计,稻作遗存在早晚两期的文化堆积中都有发现,但相关植硅体含量较高的样品均集中在早期地层之中。

具体而言,早期地层中的植硅体组合以稻属和其它禾本科类型为主,其中稻属植硅体包括扇形、并排哑铃形和双峰形。此外还有较多的棕榈科刺球形和一定量的草帽形植硅体。晚期地层的植硅体中棕榈科刺球形植硅体则占有绝对优势,稻属植硅体仅零星发现于个别样品之中,禾本科和棕榈科草帽形植硅体的含量也显著减少。

Minanga Sipakko遗址取样剖面堆积示意图及植硅体分析结果

Minanga Sipakko遗址取样剖面堆积示意图及植硅体分析结果

为了判断这些稻属遗存是野生稻还是驯化稻,各样品中发现的所有稻属扇形体均按照已有研究建立的相关标准,在光学显微镜下放大600倍进行了扇面边缘鱼鳞纹数量的观察和统计。

结果:Minanga Sipakko遗址早期堆积中的稻属扇形体中,鱼鳞纹数量大于等于9的比例大多在50-55%之间,远高于现代野生稻群体中的比例,而与驯化稻同类指标的分布区间较为吻合。

由此可以推测,驯化稻在Minanga Sipakko遗址早期,也就是至少距今3500年前后已经传入苏拉威西地区,这也与陶器和磨制石器等为代表的新石器遗存的出现时间吻合。

最新成果!北大考古团队在印尼岛屿发现距今约3500年的农作物遗存

 Minanga Sipakko遗址各样品中鱼鳞纹数量≥9的稻属扇形体所占比例与现代样品结果对比图

除了扇形体之外,Minanga Sipakko遗址还发现了大量源自稻壳的双峰形植硅体。根据对作物加工过程废弃物的研究,在脱粒、扬场等加工的前期阶段,废弃物以稻杆和稻叶为主,相应的植硅体组合中扇形体和哑铃形植硅体所占比例较高,而在加工后期的脱壳阶段,废弃物以稻壳为主,植硅体组合中双峰形相应地占绝对优势。

Minanga Sipakko遗址的植硅体组合特征意味着取样位置的堆积形成与稻谷的加工活动特别是脱壳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在遗址的最早阶段不仅存在对稻米的利用,而且有十分明确的本地加工证据。

研究成果的更多意义

邓老师团队通过研究,从农业传播的角度证明,以红衣陶和磨制石器等为代表的新石器传统在岛屿东南亚地区的扩散是与农业这一新的生业经济形态的传播同时伴随发生的,在这个角度上支持了前有的理论假设和模型。

这一结论也与近年的一些头骨形态研究和古DNA分析结果一致。新的研究均表明源自东亚地区的外来人群大致在4500-4000 cal. BP之后进入到岛屿东南亚地区,并且在3000 cal. BP前后成为当地人群的主体。

我个人非常期待也相信不同研究者从不同分支领域出发的基础研究积累,在不久的将来能促成相关考古学资料的整合。只有完成了考古学研究的内部整合,才有可能在超越前人的基础之上,探讨考古学与语言学研究成果之间的整合,讨论这一人群迁徙事件是否对应了南岛语系人群的形成过程。

至于对人群迁徙背后的动力和机制等的解释,相对而言是考古学所不擅长的,或许要期待未来研究方法和理论的新发展了。这些自下而上的探索,每一项新的发现都可能部分地支持、修正甚至改变原有的理论和认识,最终让我们越来越接近历史真实。

——邓振华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助理教授

本文涉及内容2020年7月3日发表于Scientific Reports,中文介绍与原文略有差异,并略去了材料与方法部分和所有参考文献等信息,如有引用,请以原文为准。

Deng, Z., Hung, H., Carson, M.T. et al. Validating earliest rice farming in the Indonesian Archipelago. Sci Rep 10, 10984(2020).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0-67747-3

宁夏将用3年时间处理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存量问题 印尼班达海发生6.8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