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向海而兴,小康花开

原标题:向海而兴,小康花开

山东用精致思维打造海滨城市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向海而兴,小康花开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田国垒郜亚章丛民

在城市,尽展工匠精神推动精致发展;在海上,实现海洋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共赢;在乡村,山海相间、瓜果飘香,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

山东省海岸线全长3345公里,占中国海岸线总长度的六分之一。作为海洋大省,山东海洋资源丰富指数居中国首位,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等产业增加值也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山东不断加快发展现代海洋产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洋服务业,海洋环境日益得到保护,向海而兴的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智能“海上花”带动渔民增产增收

“体验垂钓乐趣、品尝新鲜海鲜、欣赏海上美景……”一产渔业联袂三产旅游能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在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40里湾渔人码头外侧海域、距离海岸线2公里的位置,一朵直径80米的“海上花”给出了答案。

这朵“海上花”大名叫“耕海1号”,它在国内首次实现了集渔业养殖、休闲渔业、科技研发、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山东耕海海洋科技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尉岩告诉记者,7月10日运营至今,“耕海1号”周末平均每天接待游客三四百人,不算养殖就能有4万元收入。

烟台是全国最早开展海洋牧场建设的城市之一,率先统筹谋划海洋牧场建设,推动传统海洋渔业转型升级。“耕海1号”是智能化大型生态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由3个养殖网箱组合而成,构成直径80米的“海上花”概念,每朵“花瓣”养殖体积约1万立方米,总养殖体积3万立方米,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环保化的生态养殖。

“建设海洋牧场,让现代渔业从近海走向深远海。”烟台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局长李传强介绍,烟台正着力构建海水养殖装备产业示范集聚区,在全国率先建造半潜式、自升式海洋牧场多功能管理平台以及深远海智能网箱、管桩大围网等,加快现代渔业向深远海域拓展。

截至目前,烟台已建成海洋牧场平台14座、深水智能大网箱5座,成为全国最大的名贵鱼陆海接力养殖基地。此外,通过实施“大渔带小渔”共享模式,有效整合16万亩海域,目前烟台渔民合作社达到300家,基本实现渔村全覆盖,辐射带动2万多户渔民增产增收。

绿色发展,生态长岛阔步小康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胶东、辽东半岛之间,黄渤海交汇处,散落着151座苍翠如黛的岛屿,这就是被誉为“海上仙山”的长岛。

长岛人“靠海吃海”,早在1992年,这个山东唯一的海岛县成了全省首个“小康县”。

但竭泽而渔的养殖模式,使长岛的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从1996年起,养殖户和水产加工企业遭受毁灭性打击。2001年,长岛全县生产总值降幅超30%,在全国14个海岛县中,多项主要经济指标的人均水平从过去的首位跌入下游水平。

痛定思痛。2018年,山东省批复设立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提出“不讲条件、不留尾巴、不存遗憾”,全力以赴抓好生态保护修复。

“一系列整治后,多年不见的大叶藻、海萝等藻类重现长岛,白江豚、鲸鱼频频现身,对生态质量要求极高的东方白鹳、斑海豹等种群数量明显增多,鼠尾藻等原生藻类、鲍鱼等野生海珍品、渤海刀鱼等传统经济鱼类资源不同程度出现恢复。”长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局长李明介绍说。

如今,总长99公里的环岛慢行旅游服务系统实现了南北长山各景点全串联、生态资源全整合,形成“百里慢道、生态画廊”独特景观;利用生态优势,旅游市场持续升温。

在整个长岛,渔家乐经营业户达1000多户,覆盖55%的渔村,旅游从业人员超过1.4万人,进岛游客人均旅游消费由2009年的535元提高到2019年的1280元。

精致立市,碧海蓝天的威海颜值更高

再过几天,威海最大的城市书房荣成石岛凤凰湖城市书房就要正式投入使用了。市民既可以在此读书充电,静享悠闲时光,还能透过玻璃幕墙尽览两边的公园和海岸美景。

如今,威海正高颜值转化“城市流量”,着力打造海滨“精致城市”。

前不久,记者见到威海市委书记张海波时,他刚率团进行威海市精致城市建设攻坚突破行动第二阶段督导回来。2019年4月,《威海市精致城市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出炉,确定了385个精致城市建设项目,尽展工匠精神,推动道路、景观、建筑全要素的精致。

在威海市环翠区里口山近郊休闲样板片区深处的王家疃村,里口山管委会旅发局局长逄万涛颇为自豪地“晒”出了一组数字:2017年这里的游客数量是94万人次,2018年达到164.5万人次,2019年则猛增至249万人次,超过一些知名大景区一年游客人数。

在威海,像里口山这样的精致小镇还有不少。如今的威海,不仅“三季有花,四季有色”,一批体现城市特色的国际化、现代化图书馆、群众艺术馆等新地标也纷纷拔地而起,火炬八街、新威附路、脑洞社区等一批“坐标”威海的网红打卡地也火遍线上线下。

减租百万元稳千人就业(图) 国家发改委发布宏观经济运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