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关村助力高新技术企业“知产”变“资产”

原标题:中关村助力高新技术企业“知产”变“资产”

中关村助力高新技术企业“知产”变“资产”

“我们没有房子,也没有车子,但是我们有技术。”中晶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总部在北京的一家从事工业烟气治理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财务负责人魏晶华告诉新京报记者,“我们希望把自己的技术应用于更多的工业治理和城市治理项目上,在这个过程中里我们遇到了很多资金问题。”

据了解,中关村目前拥有近3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九成以上都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大都质地优良,创新性强,专利申请量大,创新成果亟待在市场上转化运用及保护。与此同时,“轻资产、重知本”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也长期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在此背景下,以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局为代表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通过开辟“绿色通道”,使得一大批高质量、符合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方向的专利申请进入优先审查,专利授权周期从2到3年缩减到不到1年。2016年-2019年间,该局向40家中关村企业发放专项资金400万元,支持贷款金额8.9亿元,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减轻企业还款负担,推动了知识产权的市场转化,让“知产”真正转化为“资产”。

从至少跑三趟到完全线上办,专利授权周期从两三年缩减到不到一年

“2018年以前,我们专利的结案周期是30个月左右,有些专利技术需要快授权,但是由于审查周期的原因,没有及时得到保护。”高清视频通信企业视联动力知识产权总监方东告诉新京报记者,2018年至今,在东城区和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局的帮助下,公司对大约300件专利申请进行了“优先审查”,让结案周期缩短到了12个月左右,最快能到6-7个月。“专利授权速度大大提高,通过‘优先审查’,我们真正做到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2018年7月,北京市专利申请优先审查推荐电子平台正式上线,实现了网上申请、审核、反馈的一站式办理功能,申请人无需前往现场办理优先审查推荐,获得推荐后,也无需到国家知识产权局现场提交优先审查请求,办理流程更加便捷,办理期限由此前的十个工作日缩短为不超过两个工作日。

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局相关负责人告诉新京报记者,以前,现场提交申请给申请人带来诸多不便,申请人至少需要跑三趟才能完成整个推荐程序,包括提交申请、取回推荐意见、向国家知识产权局递交推荐材料等,尤其对于来自北京偏远郊区的申请人,这给他们带来极大不便。

“我们把便利给了创新主体,把麻烦留给了我们自己。”该负责人表示,“在‘绿色通道’中,企业不用提交过多的材料,后续的后台打印等工作也都留给了我们自己。”这样,专利申请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报给国家知识产权局,报到审查员手里。

“原来普通的专利申请的授权时间大概是2-3年,而通过优先审查,我们推荐到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优先审查申请,通常在一年之内就能够获得授权,这就大大地缩短了授权所用的时限。”该负责人告诉新京报记者。

仅仅在今年上半年,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局就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推荐了755个申请人的3739件专利申请进行优先审查,申请人覆盖北京市16个区,专利申请分布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节能环保、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装备等10个技术领域,覆盖北京市重点发展的十大高精尖产业。其中,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推荐最多,达到了2146件,占比高达57.4%。

“专利优先审查大大缩短了视联动力相关专利的审查周期,让我们快速获得了专利授权,更加有利于技术的迭代和市场先机的抢占,发挥专利护航的作用。我们也更愿意通过申请专利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技术、产品和市场,更积极地应对专利侵权的问题。”方东告诉新京报记者。

专项贴息四年间支持贷款近9亿元,疫情间更解企业燃眉之急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北京银保监局对前几年情况的统计,北京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近5%,加上专业评估公司、担保公司等第三方服务机构费用,综合融资成本在8%-12%左右,高于信用贷款、担保贷款等7%左右的平均成本。”上述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局负责人告诉新京报记者。

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关村企业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0880件,占全市企业发明专利拥有量的65.9%。其中,相当一部分专利都属于像中晶环境这样规模不大、但技术储备丰富的高新技术企业。该负责人表示,专利质押融资有助于支持缺少资金的科技型创新企业通过专利获得融资、迅速发展,但由于这一方式存在评估难、风控难、处置难等方面的原因,在实际开展中存在一定的障碍。

作为国家专利质押融资示范区,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局一直在推动创新主体、金融机构和专业服务机构参与到专利质押融资工作中,让企业手中的知识产权这种无形资产产生效益,激发创业者的创新热情和活力。

从2007年开始,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贴息专项资金正式开始投放,主要用于支持园区企业以知识产权质押方式向银行贷款,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推进中小企业专利产品改进、创新、规模化生产以及市场推广。仅2016年-2019年间,就向40家中关村企业发放专项资金400万元,支持贷款金额8.9亿元,有效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减轻了企业还款负担,推动知识产权的市场转化。

“斯利安”是中国第一片叶酸片的名字,而由北京大学实验药厂脱胎而成的“斯利安药业”,也是中国叶酸领域最大的生产制造企业。这家总部坐落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过去6年的营收复合增长率高达43%。不过,公司前期投资的生产基地和原料药项目,还是给资金周转带来了压力。

“今年年初,我们通过专利质押向民生银行取得授信额度3000万元,已经提款2000万元。”斯利安药业计划财务部总监朱冬艳告诉新京报记者,“取得这笔贷款的时候,正好处于疫情期间,这笔贷款也确实是解决了公司一个燃眉之急。”

朱冬艳表示,在实物资产不足的情况下,专利质押贷款给企业融资拓宽了渠道,短时间内取得了较多的现金流,不仅盘活了资产,且有更充足的精力投入到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中,为进一步开展核心产品的研发提供了资金支持。

在疫情的特殊考验下,为支持中关村企业争取融资、渡过难关,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局征集了18家企业的24件融资需求,帮助企业对接协调北京银行、北京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等金融机构,上半年已促成7家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办理新增授信或续贷项目,总授信额度超过2亿元。

在推进专利质押贷款的过程中,银行等机构也发挥了积极作用。2018年底,交通银行推出了2.0版本的“智融通”服务,通过评估方面的创新,处置环节的创新,以及减少贷款流程,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专利质押贷款融资成本,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尤其在中关村地区,我们支行周边的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对这个产品是很欢迎的。”交通银行北京中关村园区支行行长助理王伟表示。

而北京银行方面的统计数据也显示,该行的“智权贷”产品贷出资金约为50亿元。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这不仅是实实在在的现金支持,也体现出金融机构对于企业知识产权价值的认可。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许诺编辑岳彩周校对刘越

相关阅读:
我市5家医院入选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 山西28个产品首次入选“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