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温儒敏:不要轻易把满分作文当作范文
新京报快讯(记者巫慧)“写作教学不要轻易把满分作文当作范文。”8月5日晚,教育部聘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在个人微博上,就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进行点评,并对阅卷组的评价、高考作文应该考什么发表观点,认为”现在需要沉淀一下,更全面也更专业地看待这次争论的现象”,他还指出,“这次浙江满分作文第一时间在刊物上披露,是违规的”。
“作文有特色”,但“语言晦涩”、“翻译腔”
8月2日,浙江《教学月刊》杂志社通过官方微信,将一篇题为《生活在树上》的作文对外公开发布。文中称,上述作文是今年浙江高考的满分作文。文章刊发后,因其大量引用冷门的名人名言和生僻字词,引发舆论争议。
温儒敏表示,浙江高考满分作文所引起的争论,角度不同,各有各的道理。他认为,这篇作文有特色,作者有一些理论思考,知识面较广,也接触过一些理论性较强的书,光是“套题”是写不出这样文章来的。这点应当给予鼓励。但这篇文章语言晦涩,有些句子不通,像拙劣的翻译,有些专业人士的学术论文也有类似的毛病,“不好好说话,我称之为‘翻译腔’。”并建议“写作教学不要轻易把满分作文当作范文”。
作为教育部聘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同时介绍了高考作文考什么?他表示,主要考书面表达能力,包括基本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表达所要依赖的思维能力。文笔不是高考作文的第一要义,但文字表达应当清晰通达。他认为,高考作文和普通写作是有区别的,这是特定情境下的规定性写作,属于“不完全自由”的写作。许多争论忽略了这一特点,往往拿一般写作、或者拿文学创作的标准去评说高考作文,这也是容易引起“无意义争论”的原因。
尊重阅卷组的裁定,但透露阅卷情况属违规
对于阅卷组是否应当给这篇作文满分,温儒敏表示,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作文的评价的确有主观性。但高考作文阅卷有相关的规定制约,也有4个等级的标准,并非可以随心所欲。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阅卷评分必须有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的执行只能交给阅卷组,要尊重阅卷组的裁定。
此前,针对此次阅卷,浙江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称,上述文章经过三次打分,最终阅卷组决定给出满分的成绩。关于争议,陈建新表示,尽管存在晦涩和难懂的情况,也不希望学生模仿,不过其仍然认为,这篇文章所获得的分数“恰如其分”。
但温儒敏同时指出,高考阅卷评分应当有保密性,所有参与阅卷者均不得向外透露阅卷情况,这是纪律。这次浙江满分作文第一时间在刊物上披露,是违规的。
据新京报报道,8月3日下午,《生活在树上》一文已经被《教学月刊》杂志社删除。上述杂志社工作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其文章来源是作文阅卷组,原计划持续发布满分作文系列,但因为考虑到浙江高考招生工作正在进行,以及一些技术原因,决定将文章删除。
附温儒敏点评全文: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引起很大的争论,角度不同,各有各的道理。现在需要沉淀一下,更全面也更专业地看待这次争论的“现象”。
一、这篇作文有特色,作者有一些理论思考,知识面较广,也接触过一些理论性较强的书,光是“套题”是写不出这样文章来的。这点应当给予鼓励。但这篇文章语言晦涩,有些句子不通,像拙劣的翻译,的确在有意显示“理论性”。现在有些专业人士的学术论文也有类似的毛病,不好好说话,我称之为“翻译腔”。这是不好的文风,现在传染到高中生这里了。不过,青春文章往往喜欢华丽,甚至以晦涩为高深,这可能有个过程,不必苛责。只是写作教学不要轻易把满分作文当作范文。
二、阅卷组是否应当给这篇作文满分,外人特别是网上是永远争论不清的。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作文的评价的确有主观性。但高考作文阅卷有相关的规定制约,也有4个等级的标准,并非可以随心所欲,也不可能一个人说了算。阅卷组有大致的共识,就可以定夺。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阅卷评分必须有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的执行只能交给阅卷组,要尊重阅卷组的裁定,否者,就会乱套,那就更谈不上公正。就好像踢足球必须尊重裁判,道理是一样的。网上有些人指责阅卷组的水平,说如何随心所欲,“草菅人命”,我看是夸张了,把高考妖魔化了。
三、高考作文考什么?主要考书面表达能力,包括基本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表达所要依赖的思维能力。文笔不是高考作文的第一要义,但文字表达应当清晰通达。高考作文和普通写作是有区别的,这是特定情境下的规定性写作,属于“不完全自由”的写作。许多争论忽略了这一特点,往往拿一般写作、或者拿文学创作的标准去评说高考作文,这也是容易引起“无意义争论”的原因。比如,有些作家说作文题太死板,有的家长抱怨作文题太难或者太容易,等等,都是言不及义。高考命题与阅卷的专业性很强,应当请专业人士去研究,很多问题网上是争论不清的,还会起到反作用。
四、高考阅卷评分应当有保密性,所有参与阅卷者均不得向外透露阅卷情况,这是纪律。这次浙江满分作文第一时间在刊物上披露,是违规的。坊间每年都有很多所谓“满分作文”的书,其实大多数是假的,是卖书得噱头。而这一类“匠气”的书看多了,即使考得不错,思考与写作的“胃口”也给破坏了,得不偿失。
新京报记者巫慧校对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