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汗珠滴落起高桥
新华社贵阳8月1日电题:汗珠滴落起高桥
新华社记者施钱贵、郑明鸿
上午11点,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环城高速公路峰林特大桥建设工地,地表温度近40摄氏度,施工人员尚赵军和张正文正忙碌着,汗珠不时从他们的脸颊滴落,在桥面上形成一个个小水印。
7月底,火辣辣的太阳照得人头皮发麻。由于天气太热,缆索吊承重绳上涂抹的润滑油融化后往下掉,在桥面上形成一个个黑乎乎的斑点。落到衣服上,就是一团黑色,洗都洗不掉。
“从大桥动工至今,我已经在这个工地干了1年多。”尚赵军是四川南充人,记者7月28日来到工地时,他和工友正忙着将钢管架上的扣件卸下来。再有一周,待浇筑索塔和扫尾工作完成后,他将赶赴下一个工地。
尚赵军是一名“老工地”。由于长期露天作业,他的皮肤被晒得红里发黑。尚赵军身后,是他和工友1年多来的劳动成果:深入地下数十米的塔基,还有耸立在峡谷的数百米高塔。
峰林特大桥生产副经理杨旭介绍,该桥是兴义环城高速公路的3座特大桥之一,全长1163米,主跨550米,属于全线控制性工程。
记者看到,峰林特大桥横跨马岭河大峡谷,峡谷两岸是悬崖峭壁。“大桥有2条承重主缆,每条由127束钢绳组成,重达2000余吨。”杨旭说,桥面到谷底的高度是300多米,从索塔顶到谷底的高度超过400米。
49岁的张正文也是一名“老工地”。从业10多年,他带领团队建设了一座又一座大桥。“我们跟着项目走,工地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
张正文清晰地记得,最久的一次,他和工友在一个工地干了两年多时间。但随着架桥技术的提升,建桥速度越来越快,张正文和工友在每个工地工作的时间越来越短。
“以前扎根深山搞建设,几个月不能回家,现在高铁、高速公路都很方便,想回就能回。”张正文觉得,自己是桥梁建设者,也是交通设施日趋完善的受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