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京335例确诊病例“病历表”:多发热、咽部不适
新京报讯(记者李玉坤实习生谢雁冰傅中行)自6月11日北京新发地发生聚集性疫情以来,截至7月14日,北京累计报告本地确诊病例335例,在院205例、治愈出院130例。尚在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18例。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7月14日24时,北京已连续9天无新增本地确诊病例。
上述病例都出现了哪些症状?目前治愈情况如何?以下是新京报记者据北京市疾控中心每日公开数据进行的梳理(截至7月13日公布的病例数据)。
18例病例核酸检测结果“先阴后阳”
335例确诊患者的公开信息显示,有18名患者出现了核酸检测结果“先阴后阳”的情况。
例如6月24日确诊病例2,男,29岁。自述6月13日嗓子痛,自服药物后症状消失;6月14日小区核酸筛查阴性。因共同居住者中多人为确诊病例,6月16日起集中隔离观察,6月22日在隔离点进行核酸检测,6月23日结果阳性,6月24日确诊,临床分型为普通型。
还有7月2日确诊病例2,女,32岁。6月13日出现发热等症状,由其丈夫驾车到右安门医院就诊,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6月22日患者及其2岁女儿均被确定为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当日由专车转运至集中隔离点进行集中医学观察。其间,患者核酸检测结果出现阳性,7月2日确诊,临床分型为普通型。
另有两名患者分别在2次和4次检测结果为阴性后,核酸检测结果才转为阳性。
据北京市疾控中心每日公开数据统计,有8位患者进行了抗体检测,除一位患者两次抗体检测均呈阴性外,其余均呈阳性。
据了解,血清抗体检测方法具有样本采集方便、操作简单快速的优势,可作为核酸检测的有效补充。检测的抗体主要分为IgM和IgG两类,分别是免疫球蛋白M、G的缩写。机体在接触病毒时,IgM抗体产生最早,浓度低、维持时间短,是急性期感染的诊断指标;IgG产生晚,浓度高、维持时间长,血清IgG阳性提示感染中后期或既往感染。
临床以轻型和普通型为主已有130例治愈出院
确诊病例主要以轻型和普通型为主,共计329例,占病例总数的98%,此次疫情重症危重症患者比例明显偏低。
7月13日的北京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吴国安介绍,截至7月13日15时,累计诊断危重型病例5例、重型病例21例,危重型和重型占全部确诊病例的7.8%。在26例重症和危重症病例救治中,已有25例转为普通病例,包括1例已经出院。目前在院确诊病例中,尚有危重型1例。
截至7月13日24时,累计治愈出院130例。其中,男性80人、女性50人。最大年龄66岁,最小年龄1岁7个月,平均年龄39岁,住院时间最长30天,最短11天,平均22天。此外还有16名无症状感染者核酸转阴出院。
发热、咽部不适为主要首发症状
记者对134例确诊患者首发症状的信息进行统计后发现,发热为最普遍的首发症状,60人曾出现过发热。56人曾出现过咽部不适,如咽部痛、痒、干等不适症状,伴有咳嗽,存在干咳和咳痰两类情形。部分患者出现了全身不适,具体症状不一,包括乏力、发冷、出汗、酸痛等。
总体上,北京市近期确诊病例的首发症状与感冒类似,但部分患者也存在腹部不适、口干、恶心、胸闷或胸痛、关节不适等不同症状。
6月13日确诊的一名男性表现出的症状最多。该患者35岁,河北保定人,工作单位为北京新发地市场,个体经营者,现住新发地经营者乐园。8日出现发热、干咳、流涕、乏力、头晕和肌肉酸痛等症状,最高体温38℃。12日就诊天坛医院,核酸检测阳性,经专家会诊为确诊病例,临床分型为轻型。
6月30日的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提醒,新冠肺炎病毒致病机理复杂,疾病特征有待进一步研究。症状多样、不典型,不易引起重视。日常要做好个人防护,关注健康状况,出现不适症状要全程做好防护及时就医。
新京报记者李玉坤实习生谢雁冰傅中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