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外交部军控司司长傅聪:现阶段要求中方参与美俄核裁军谈判不现实

原标题:外交部军控司司长傅聪:现阶段要求中方参与美俄核裁军谈判不现实

[环球时报记者刘煊尊]中国7月6日正式加入《武器贸易条约》,有关军控方面的话题备受关注。美方官员近来一再鼓噪中方参加美俄核裁军谈判,渲染所谓的“中美俄三边军控谈判”问题,甚至在日前美俄双边战略安全对话期间摆拍中国国旗的照片并发至社交媒体。外交部军控司司长傅聪8日就中国加入《武器贸易条约》、“中美俄三边军控谈判”、美国发布“2020年军控遵约报告”等问题举行中外媒体吹风会回应外界关切并重申中方立场。

话题一:关于中国加入《武器贸易条约》

6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加入《武器贸易条约》的决定,王毅外长当天签署加入书,中国正式完成加入条约的国内法律程序。7月6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向联合国秘书长交存了加入书。中国由此成为这项条约的第107个缔约国。

外交部军控司司长傅聪8日表示,中国加入《武器贸易条约》,再次证明中方致力于打击武器非法贩运,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和国际军控机制,是中方落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又一实际举措。傅聪表示,“说到《武器贸易条约》,我觉得有必要提醒大家注意中国和美国在该问题上迥异的立场。”去年9月联大期间,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正式宣布中国启动加入条约的国内法律程序。就在同一讲台上,美国总统特朗普则宣布美方将撤销对条约签署,为美方冗长的“退约清单”又添了一笔。美方随后又宣布退出《开放天空条约》,并终止了与世界卫生组织关系。

《武器贸易条约》2013年在联合国大会上通过。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该条约,但该条约后来遭到美国全国步枪协会反对,一直未获美国参议院批准。俄媒评论称,在世界武器市场占据首屈一指地位的华盛顿,虽一度签署该条约,但白宫去年7月以“条约给美国主权设限、损害美国人权益,效率低下”为由,通知联合国秘书长“华盛顿无意成为《武器贸易条约》的参与者,且不认为自己因签署条约受到法律义务约束”。

话题二:为何美频繁渲染“中美俄三边军控谈判”

在谈到美方官员极力鼓噪中方参加美俄核裁军谈判的问题时,傅聪强调,中方无意参加美俄之间的双边谈判。中国与美俄核武器数量完全不在一个量级,现阶段要求中方参加与美俄的核裁军谈判并不现实。中方呼吁美方尽快积极回应俄关于延期《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诉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削减其庞大的核武库。根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及美国科学家联盟等知名智库的统计,美国目前约有5800枚核弹头,相当于中国核弹头数量的20倍。美方十分清楚中美核武库在质和量上存在巨大差距,但美方仍在竭力扩大这一差距。为进一步升级核武库,包括核弹头及运载系统,美国计划在2019年至2029年花费约4940亿美元,未来三十年可能达到1.2万亿美元。

傅聪表示,炒作“中国因素”只是美方转移国际注意力的把戏,意在为其退出《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制造借口。美方在此前退出其他军控条约时,也一再玩弄这样的把戏。美方的真实目的是要摆脱一切可能的束缚,谋求对任何现实或假想对手的绝对军事优势。

中方不参加所谓的三边谈判,就像西方媒体炒作的那样意味着中方拒绝参与国际核裁军努力吗?傅聪表示,恰恰相反,中方一直在联合国和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积极倡导核裁军,并倡议五核国就核政策和核战略开展讨论。中国还正推动五核国重申里根和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核战争打不赢也打不得”理念。令人遗憾的是,美方始终拒绝重申这一美自己曾提出的理念。这一简单的事实很说明问题。

傅聪再次重申,中方随时准备在中国、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参加的五核国框架内讨论所有涉及战略稳定及降低核风险的问题。

话题三:美严格遵守《禁止生物武器公约》了吗

美国国务院日前发布“2020年军控遵约报告”。与往年一样,该报告试图给美国脸上贴金,同时对其他国家的军控遵约情况进行捕风捉影的指责。但美方真如自己描述的那样在全面遵守《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等国际军控条约吗?

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背景下,《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的履约问题更加突出。2001年,美国曾是唯一一个站出来反对《禁止生物武器公约》谈判核查议定书的国家。20年过去了,尽管国际社会一致呼吁谈判议定书,但美方始终独家阻挡谈判重启。傅聪表示,美国不仅国内有包括德特里克堡在内的大量生物实验室,也在全球建立了大量生物实验室,其中有些就在中国周边。这些实验室持续开展活动,其真实性质越来越引起各方的质疑。由于美方阻挠《公约》设立核查机制,这个问题始终无法得到解答。借用美方在遵约报告中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我们没有足够的信息来证明其是否遵约”。中方呼吁美方听取国际社会的呼吁,展示更大的透明度,不要继续阻挠核查议定书重启谈判。

责任编辑:祝加贝

相关阅读:
四川花炮厂爆炸致6人伤 或因原材料受潮引发爆炸 贵州启动地质灾害Ⅱ级应急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