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小暑时节为何农村更凉快
小暑是新粮收获的季节,也是炎热季节的开始,在城市里,不少人在周末会选择去郊区的农村纳凉避暑。尤其在北方,城市里的晚上燥热难耐,不开空调睡不着。但在乡村却能凉爽入睡,有些城郊的山区,晚上还要盖被子。
小暑时节,京郊荷花开放。新京报记者王巍摄
粮食收获,宜尝新麦
从小暑开始,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就到了,此时也是农民最忙的季节。南方北方的冬小麦已经基本收获完毕,因此,不论南方北方,都有“食新”的习俗。过去北方多种黍米,因此“食新”时大多以“黍米”为主。
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预计今年全国小麦产量可达到1.36亿吨。与此同时,南方的早稻也正处在关键的灌浆期,即将收获。
在古代,收获的农民将黍米做成饭,首先会供奉祖先,然后一家人团圆吃饭,以庆祝丰收。在今天,小麦和大米成为主要口粮,黍米等传统作物,则被归为杂粮。事实上,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意见,日常生活中,应该多吃杂粮或粗粮,成年人“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250-400克,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克,薯类50-100克”。
也有地方在小暑后第一个“辛日”吃辛辣的蔬菜食物,取“食辛”的谐音,用辛辣的食物提振精神,对抗酷暑溽热中精神萎靡的状态。
在南方,小暑则有吃新稻、吃蜜汁藕的习俗,六七月份,正是鲜藕上市的时候,此时的藕更鲜嫩,可以生食,古人认为藕性清凉,能败火散热,与藕并列的还有黄鳝、绿豆芽,被称为“小暑三宝”。
抗旱防洪,抢收抢种
收了新粮,下一季的播种又开始了,北方雨季到来,抗旱转为防洪,收获的粮食要及时晾晒入仓,播种的田地要做好排水防涝工作。
在南方,梅雨季节过去,灌浆期的早稻也要保持田间水量适中。中稻刚刚进入孕穗期,要及时追肥追水。晚稻则正处于分蘖期,同样需要及时追肥。
在北京,夏季蔬菜进入收尾阶段,供应北京的本地菜将逐渐减少,河北、河南的夏季蔬菜开始大量进入北京,成为北京蔬菜供应的主要力量,如张家口的辣椒、固安的白菜,都会成为供应北京的大宗蔬菜。
7月3日,中央气象台解除连续多日的暴雨蓝色预警,但云南、江西、浙江、江苏等地,仍有暴雨,因此农田的排涝工作仍不能放松。
此外,盛夏高温季节,也是多种农田害虫高发季节,要注意及时防治。同时,高温高湿环境中,农田中的野草长势凶猛,容易发生多种草害,如果恰逢涝害之后,作物根系受损,则不宜使用除草剂,要及时进行人工除草。
城市更热,下乡避暑
传统历法中,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入伏,通常在小暑和大暑之间,所以民谚中有“节到小暑进伏天”的说法,今年的入伏时间为7月16日。
进入炎夏,城市里的气温越来越高,相对来说,同一地区的农村,气温普遍比城市低0.5-1.0摄氏度,温差最高的地方,可达到5-6摄氏度。因此每到夏天,都有城市居民到农村避暑纳凉的现象出现。
为何农村比城市凉快呢?科学家们称之为“城市气候”现象,造成“城市气候”的原因很多,如地面吸热能力,在城市里,地面及建筑物底部使用的材料,如沥青、水泥等,会在白天吸纳大量的热量,到晚上释放出来,因此在城市中,晚上气温下降的速度更慢,往往要到后半夜才逐渐凉快。在农村,大量的地表都是土壤,土壤的热交换能力更强,因此晚上温度下降的更快。
再如,城市人口密集,活动频繁,这会释放出大量热量、废气和尘埃,并在城市中形成一个局部的气候环境,使得城市气温变得更高。
此外,城市建筑密集、植被覆盖面积低等现象,都会造成城市温度比周边郊区高的现象。如果从气象卫星监测的角度看,城市就像一个个温暖的岛屿,散布在大地上,被相对温度较低的区域包围,这被称为“热岛效应”。
怎样给城市降温呢?目前,世界上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多种树,有研究显示,在城市街区,40%的沥青路面被树冠覆盖,即可抵消沥青的变暖效应。对一般的水泥路面来说,如果75%的路面被树冠覆盖,则可达到降温2.5摄氏度的效果。此外,树冠遮盖建筑外墙等,也会带来降温效应,因此,给城市遮阴,会让城市中的居民生活得更舒服。
新京报记者周怀宗
编辑张树婧校对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