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从上师大起航梦想,7年努力她如愿成为一名中学教师

原标题:从上师大起航梦想,7年努力她如愿成为一名中学教师

来源:上海师范大学

从上师大起航梦想,7年努力她如愿成为一名中学教师

师大七年的求学生涯,对于宋一帆这个师范生而言,让她从一个“准教师”成长为一名“新教师”,经历了毕业季就业的矛盾、犹豫、选择,如今她入职在即,她以新生的姿态去面对新生活的各种挑战,既以己之所能仰望星空,又力之所及脚踏实地。

一个师范梦想,一颗师者之心

做一名教师是宋一帆从小到大的梦想,高考填志愿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上海师范大学作为梦想的起航之地,并顺利考取免费师范生成为一名未来的“准教师”。如今,她顺利通过上海市浦东新区的招聘考试,这个准备已久的师范生,面临人生新的阶段,内心有隐隐的紧张,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期待。

“我的很多经历,都是在为了成为一名教师而努力”。回顾在师大的求学生涯,她觉得正是因为母校提供的机会,她才拥有了成长的可能。

本科期间,师大组织过一次校友采访活动,还针对如何做教育访谈、撰写采访稿开设了专题培训,那次活动中,她有幸采访到了市北初级中学的校长,那是她经历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采访,也正是这次经历,让她后来在采访上海首批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时,不再如第一次般紧张、胆怯。读研期间,她采访于漪老师的采访稿被收录至《谈为师之道——答青年准教师问》一书,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她说:“我希望到了于老师这样的年纪,别人问我这一辈子都做了什么的时候,我可以很骄傲地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

七年时间里,她曾赴新西兰怀卡托大学参与短期教育见习项目,也曾赴台湾师范大学进行研习交流,她看到了师大为了培养师范生不遗余力提供的舞台,同时也抓住机会尽力去了解和体会不同制度下的教育方式。这些经历,让现在的她更清楚她要给学生的是什么。

从上师大起航梦想,7年努力她如愿成为一名中学教师

从上师大起航梦想,7年努力她如愿成为一名中学教师

一年支教生涯,一生难忘之旅

大四毕业前,她同其他毕业生一样,面临着深造或就业的难题,最终她选择了远赴西部支教,并顺利成为中国青年志愿者上海师范大学第十九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作为一个在上海长大的女生,很多人问过她为什么做这个选择,其实很难用一两句话来解释。“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生难忘的事”,也许是因为这句口号打动了她,也许是因为她看到,那些有过支教经验的人,谈起自己的支教生活,谈起自己另一个城市的学生时,眼里闪现的光。

从上师大起航梦想,7年努力她如愿成为一名中学教师

作为一名师范生,其实她也想象过自己的第一届学生会有怎样的特点。穿着齐整校服思路敏捷活泼可爱?抑或是想法多元青春叛逆调皮捣蛋?有过很多设想,只是没有想到过,她的第一届学生,会远在甘肃,远在玉门。生活习惯与学习体验的不同,让她在接触这些孩子之初,也有过一丝慌乱和迷茫。可是慢慢的,她和学生之间开始建立起一种默契,这种默契在语文课堂之中,也在语文课堂之外,她熟悉孩子们的过程也是孩子们熟悉她的过程。所以在学校里经常会有好玩的片段和对话发生,比如她明明咬牙切齿地进班级说:“你们的作文……”话音未落,学生异口同声地接:“好得不得了”然后她就笑了,然后学生也笑了。比如元旦前一周的周一,她听到学生说的第一句话是:老师你陪我们过元旦吧,结果元旦的那个下午,她被学生用蛋糕抹得满头满脸,度过了进校以来最为狼狈也最为畅快的一天。

两个学期的时间,她带过4个班级的语文课,有171名学生,还兼任过班主任。她陪学生军训、出操、参加足球比赛,拍下他们课外最活泼的模样,记录他们最真实的笑容。慢慢地,第一次见到镜头时害羞得捂脸的女生,开始学会对着镜头微笑,第一节课上喊着“别拍我”的男生,开始喜欢寻找镜头大笑抢镜。她会把这些照片打印出来,张贴在班级后面为他们布置的照片墙上,有的学生甚至会问她能不能把照片带回家,因为他觉得那张照片里他笑得很好看。

从上师大起航梦想,7年努力她如愿成为一名中学教师

第一学期期末的时候,她知道了自己有可能在第二学期更换任课班级的消息,在看晚自习时,学生又不知怎么的也知道了她只留下一年的事实,学生追问她为什么只留一年,她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说,于是站着看完了2个小时的晚自习,学生问她为什么不坐着,她当时笑笑没说话,心里想的是:因为想多看你们几眼。第二学期一开学,她的办公室换到了离原来办公室很远的地方,但是还是陆陆续续地有学生来看她,下课走在去食堂的路上,也总是有以前班上的学生冲过来挽着她的胳膊。有一次去看以前班上的学生,她跟他们说:“昨天晚上我特别想你们”,结果一个学生回她:“老师我天天想你。”于是,她又很不争气地笑了。

从上师大起航梦想,7年努力她如愿成为一名中学教师

她曾经和队友一起,策划举办过玉门市第三中学第一届“‘朗读经典、共享阅读’--寻找最美校园朗读者”活动。过程中最让她感到幸福的不仅是校内师生、领导的一致好评,更在于她辅导的两个学生,从怯场、笑场到台风稳健、情绪动人并最终斩获二等奖,她们的成长有她的参与。

从上师大起航梦想,7年努力她如愿成为一名中学教师

她说:“对于我这个地地道道的南方姑娘而言,22岁之前,上海是我唯一的故乡,22岁之后,玉门,这个距离上海2922公里的西北小城,将成为我余生的惦念与牵挂。”

一腔公益热情,一份社会责任

在宋一帆看来,教师并不仅仅是教书育人而已,社会担当、公益精神同样是一个教师必不可少的品质。

本科期间,宋一帆就积极参加各类的志愿活动,比如在上海市禁毒科普教育馆做志愿者、加入红苹果慈善义工队……在知道了师大每年暑期举办爱心暑托班的传统后,她更结合了自己的专业特色,与同学一起在自己的家乡南汇开办了爱心暑托班。从课程设计、到志愿者招募,她一步步摸索、一步步尝试,并创新了“我是小小故事家”“我是小小读书人”等课程,那个暑假,她获得了浦东新区暑托班“最具爱心志愿者”和上海市暑托班“优秀志愿者”的称号。

从上师大起航梦想,7年努力她如愿成为一名中学教师

大三时,她集结了几位同样有公益热情的同学,成立了“智慧老人”团队,通过教授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帮助老年人们在大数据时代更便捷、更高质量地生活。在宋一帆看来,这些为了这个社会的发展贡献了一辈子的人们,当他们老去,不应该被社会所遗忘。然而公益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从不被认可到允许试讲,从被质疑“你们做的事情任何一个大学生都能做”,到广受赞誉,宋一帆和她的团队用了两年的时间。在学校的支持和带队教师的指导下,这个团队后来成功获得了上海市“知行杯”社会实践大赛特等奖、“创青春”全国创业大赛公益类金奖、第三届全国青年志愿者服务大赛银奖等十余项奖项,并成功与黄浦区老干部大学、普陀区桃浦社区学校、徐汇区湖南路、康健路街道等十余所社区街道进行了合作,还得到了新民晚报、青年报等多家媒体的报道。在第三届全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上,宋一帆代表“智慧老人”团队接受了央视主持人白岩松的访问。

从上师大起航梦想,7年努力她如愿成为一名中学教师

读研期间,宋一帆将她的公益经历总结在了《立足公益、力行友善》一文中,这篇文章作为案例被选入了顾继虎主编的《实践•升华》一书,并由文汇出版社出版。而这些经历,也让她后来在中学实习时,和学生有了更多互动的话题和提供建议的可能。

研究生二年级的时候,宋一帆进入了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实习,在实习之初,她也曾有过对自我的怀疑和否定,但带教师父的指导和鼓励、同备课组以及年级组老师的认可,实习学校对于应届毕业生的支持和欢迎,都让她渐渐打消了自己的顾虑,她感受到了属于进才北校的温情,也坚定了努力留下的决心。天道酬勤,在实习期后,宋一帆顺利通过了浦东的编制考试,成功成为第一批入编的毕业生。过往的经历、母校的培养、实习单位的包容互相融合,造就了现在的她,而她将一如既往,头顶星空,脚踩实地。

康希诺新冠疫苗获批军队内部使用,完成II期临床揭盲 英媒披露:美国阻挠中企参与英国核电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