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以更加有力的举措补齐生态环境短板

原标题:以更加有力的举措补齐生态环境短板

深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弱项,从领域看,主要在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短板明显,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突出短板弱项抓攻坚,尽最大努力尽快把短板补齐,让弱项变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牵涉到方方面面,但补短板是硬任务,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不仅在“小康”,而且在“全面”,不仅要在经济发展总量和速度上达标,还要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生态环境等问题,才能真正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交上让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

从生态环保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面小康的底色,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关系全面小康的成色。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的青海,一直把生态保护优先作为战略抉择,算好“绿色账”,走好“绿色路”,打好“绿色牌”,生态保护建设成果丰硕,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三江源国家公园设园条件更趋完备,圆满完成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森林覆盖率增加近1个百分点,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完成农村“厕所革命”户厕改造7.5万座……

然而我们还是要看到,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依然任重道远,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需要我们进一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精准发力、科学施治、依法推动,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推进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持续开展生态保护修复,严格生态环境督察执法,擦亮全面小康的绿色本底、提高全面小康的发展成色。

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抓好治气、净水、护蓝工程,就要进一步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提升污染排放监测能力,加大对排污企业行业、高排放车辆等的整治,让清洁取暖覆盖更多地区,加强对扬尘和煤烟的综合治理,让空气更干净;进一步落实河湖长工作职责,加强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河湖水域生态保护修复,让河水更清澈;更加扎实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和分类管控,加强“无废城市”试点建设,让土壤更安全。让各族群众感受到蓝天白云更多了,水清湖澈、绿意盎然的优美风光又回来了。

深入推进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不仅事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更事关提升农牧区群众获得感,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今年我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全面完成“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在污染防治、垃圾处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上加大力度,进一步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高原美丽乡村,促进农牧区人居环境改善提升,打造既有品质又有品味的和谐家园。

持续开展生态保护修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青海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潜力,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我们必须坚守底线和红线,完成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整治,孜孜不懈实施三江源、祁连山生态保护、退牧还草、湿地保护、“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推进荒漠化、沙化、黑土滩、矿山地质环境等治理,协同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各族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严格生态环境督察执法。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青海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初步构建了比较完备、符合地域环境特点、具有青海特色的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体系,还要进一步探索和改革,进一步加强构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制度体系,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指出,生态问题如不解决,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中。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我们必须以更加有力的举措补齐生态环境短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跑好“最后一公里”,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秦睿)

相关阅读:
北京中医医院儿科“三伏贴”今日开贴 疫情进入常态化,长护险恢复了吗?今年还有一项服务也将纳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