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七旬育苗老汉整“洋事”

原标题:七旬育苗老汉整“洋事”

新华社沈阳6月16日电题:七旬育苗老汉整“洋事”

新华社记者曹智、陈梦阳、邹明仲

初夏时节,辽宁省盘锦市一座暖洋洋的育苗大棚里,一整片茄子苗长得郁郁葱葱,仿佛苗床上铺了一层绿毯。一排自动喷水头前后移动,将水均匀喷洒在种苗之上。一位灰白头发、面色黝黑的老汉在一旁忙东忙西,不时弯腰查看苗情。

老汉名叫刘广会,今年72岁,只见他身穿深红色衬衫和黑色长裤,脚踩布鞋,步履轻快,不时地还小跑几步,根本不像年过七旬的老人。

在十里八村的乡亲们眼中,这位老刘头现在整起了“洋事”。

“俺们乡下人说的‘洋事’,其实就是指新鲜事。这倒也没说错,连我自己也没想到,都一大把年纪了,还整出这么多‘洋事’。”刘广会略有些腼腆地笑着说。

二十多年前,刘广会经营起这家坐落在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新兴镇坨子里村的育苗企业,这些年来,陆续盖起50座温室大棚,40座冷棚。

“开始时不过是规模大一些,但还是原来农民的育苗方法。这几年,变化越来越大了!”刘广会说。

“俺这大棚,和气象台都连着网呢!”聊起大棚,刘老汉打开了话匣子,一脸得意地介绍说,“棚长200米,宽50米,供水、遮阳系统全都是自动的,你看上面那电子屏幕,能实时显示气温和湿度……”

刘广会笑着说,这都始于五年前,他跟着种业协会的考察团第一次出国,到以色列、法国、瑞士等国实地观摩,一下子就被智能化大棚、一流种苗繁育技术给“镇”住了,他决心改进自家的企业。

“俺一个农民出国,开始时还真有点打怵。”刘广会告诉记者,后来出去多了就习惯了,现在到哪去都挎着个相机,只要看到新鲜的东西就拍下来,有好技术就想办法引进来。“我每年都出去转好几圈,参加国际种苗会议,考察国外企业,也算是个‘种苗通’了。”他自豪地说。

在刘广会的育苗工厂里,一包包从欧洲进口的灭菌泥炭土摞成一人多高,整整齐齐地摆放在院内。这些泥炭土连同种子,在进口的自动生产线上被装至穴盘内,再移往大棚进行精心培育。

“可别小看这家育苗企业,要知道,盘锦市大约四分之一的设施蔬菜用苗,都是从这里培育出的,年营业收入约四千万元。”盘锦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杨昕告诉记者。

尽管今年遭遇了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然而刘老汉的育苗企业却几乎没受影响,订单反而略有增加。他一边划着手机屏幕给记者看微信收款明细页面,一边说:“我们用手机在网上接单,把苗直接送到农户的地头上,这叫‘无接触’卖苗。你看这钱哗哗地进账!”

虽说刘老汉整的“洋事”越来越多,可农民纯朴的本质却一点没变。这不,前两天有位客户来买辣椒苗,可刘老汉却非让人家留下来听了大半天的免费种植培训,才把辣椒苗卖给人家。“他原来没种过辣椒,那怎么能行呢?我这可是对客户负责,也对我自己的品牌负责。”刘广会说。

刘广会腰里总是别着一把卷尺,每天在各个大棚里转悠,从棚室改造维修到添置新设施,有什么新想法,他随时随地设计、量尺寸,回屋就做图纸,吩咐员工立马去做。这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手下管着六个大学生,从基质调配、质量追溯到下乡服务,各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

“我岁数大了,没啥别的爱好,就喜欢研究育苗。我不想落后于时代,只要身体允许,我就要干下去,干一辈子!”刘广会说。

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6月17日起临时闭馆 澳门17日将推本地游计划 助力旅游业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