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无人机、水下声呐、救援机器人……“硬核”防汛,我们准备好了!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虽然这轮南方的强降雨带北抬离开华南地区,但防汛仍需要特别重视。根据预测,今年汛期我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极端事件偏多,区域性暴雨洪涝重于常年。
国新办就水旱灾害防御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央视网记者刘亮/摄
在今天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当前我国已全面进入汛期,共有148条河流发生超过警戒水位以上的洪水,珠江流域西江和北江均发生今年第1号洪水,局部地区发生了洪涝灾害。今年要重点关注防范水旱灾害防御领域面临的超标洪水、水库失事、山洪灾害“三大风险”。
从气象方面看,今年全国降水总体呈“南北多、中间少”分布,将会形成5个主要多雨区和3个主要少雨区。南方多雨区主要位于华南北部至江南大部和贵州东部,北方多雨区主要分布在黄淮至华北大部和东北大部,以及内蒙古西部至西北中北部等地。
与常年同期相比,黑龙江东部、华北东南部、山东大部、河南北部、江西中北部、湖南东部等地区降水偏多2~5成,内蒙古西部、甘肃西部部分地区偏多5~8成,暴雨过程和暴雨日数多于常年同期,洪涝灾害重。
水利部水文水资源监测预报中心负责人刘志雨。央视网记者刘亮/摄
水利部水文水资源监测预报中心主任刘志雨:对洪水的预测,我们预计长江中下游、珠江流域西江、海河部分水系,松花江、辽河等地区可能发生较大洪水,黄河上中游、太湖、淮河等地可能发生区域性暴雨洪水,防汛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
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隐患就是台风带来的叠加效应,根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2020年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生成的台风个数为26~28个,较常年略偏多;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为7~9个,较常年7个略偏多,强度偏强,台风活动路径对华东和华南东部沿海影响较大。
今年第2号台风即将在菲律宾海域生成,明天上午将进入南海东北部海面上,逐渐向广东中部到海南东部一带沿海靠近,预计14日左右登陆,如果登陆区域在两广地区,就会和上一轮降水的区域产生重叠。
与常年相比,今年的防洪防汛形势更为严峻,那么抗洪防汛的能力有没有更强?是否升级了更为科学的手段应急救援呢?来听听专业人士的回答。
针对超标洪水,各地水利部门在6月底前编制完善江河和城市的超标洪水防御预案,将水库大坝安全责任落实到人。目前,我国有5级以上堤防30多万公里,水库98000多座,还有超过10万多座闸坝、11万余座水文站。
今年汛前,水利部派出工作组对这些工程逐一检查,并在财政部支持下,安排4.9个亿,补助地方对水毁水利设施进行修复,目前全国总体完成了99.2%。
随着更多新技术应用,洪水的预报期从原来的一天延长到三天。1998年,水利部门收集全国3300个站点的信息需要2个小时,作出不到100个站点的预报需要4个小时。而目前,收集全国11万处站点的实时信息,大概只需要10到15分钟的时间,制作或发布全国930条河流2300个站点的预报,只需要2小时左右。
水利部副部长叶建春:加强了监测预警设施设备的维护完善,预警发布机制的完善,依托“三大运营商”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预警服务。
救援能力提升方面,消防部门组建了抗洪抢险专业队伍,其中省级救援队31支,支队级救援队119支,站级的救援分队是2088支,选拔了各类的专业队员是2万多人。
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特种灾害救援处工程师熊伟:除了开展水域救援技术训练以外,我们在舟艇驾驶、无人机的操控、急流救援、绳索救援、潜水救援等关键岗位的这些救援队员,全部通过了专业机构的培训考核,实现了持证上岗。
除了救援人员的能力更为专业,在设备投放上,应急管理部也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布置专业设备。
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特种灾害救援处工程师熊伟:省级支队级救援队伍都配备了无人机、水上救援机器人、水下声呐等高新装备,在内蒙古、四川、西藏等泥石流灾害多发的地区,配备了机动灵活的气垫船,在河北、山东、浙江等内涝多发地区配备了大功率的排水排涝设备。
为提升救援效率,目前各部门之间加强了应急联动,当江河超警超保时,水利部门就会向应急管理部通报预报信息。
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特种灾害救援处工程师熊伟:之前我们消防救援队伍属于被动接警,就是我们接到群众报警以后,才会组织力量赶赴现场进行救援,而现在我们这样的工作机制建立以后,在得到灾情预判的情况下,我们会在可能发生洪涝的地区预置我们的专业力量,也就是我们的专业力量等着灾害来,等着灾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