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5年九百次航班延误骗保300万!航延险为何屡被薅羊毛
近日,南京市公安局公布的一起航延险诈骗案再度引发市场关注。
媒体报道称,从2015年至今,李某“碰上”延误航班近900次,获得理赔金高达近300万元,然而,这笔理赔金却是李某通过购票虚构行程,然后利用航班延误骗取的。4月29日,南京警方将犯罪嫌疑人李某抓获归案,并依法对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这并非是今年来首例大型航延险骗保案。此前的5月份,上海市公安局也披露了一起航延险系列保险诈骗案。犯罪嫌疑人通过提前获取航班延误信息,虚构保险标的,乘坐延误航班来骗取保险理赔金,最终,该案共抓获犯罪嫌疑人27名,涉案金额超2000万元。
那么,航延险诈骗是如何操作的?为何犯罪嫌疑人屡次得手?保险公司对此又有何防欺诈措施呢?
犯罪嫌疑人是如何作案的?
有的曾是航空服务业内人士,用不同身份购票并大量投保
根据南京警方调查,李某除了用自己的身份外,其他用于购买机票的身份信息和银行卡信息,都是从亲朋好友处骗来的。那么,他是如何操作的?首先,曾有过航空服务类工作经历的李某会选取延误率高的航班,其次,虚构不同身份购票并大量投保,每一个身份最多购买30到40份延误险。
随后,李某便密切关注航班动态,如果了解到某航班可能不会延误,即在飞机起飞前退票,一旦出现延误,便开始向保险公司索赔。
此前5月份上海市公安局披露的一起航延险系列保险诈骗案中,犯罪嫌疑人则是在广西、湖南等地组建合作团队,以免费乘机住酒店及提供一定报酬为幌子,对外招揽乘机人。
随后,犯罪团伙再根据掌握的航班延误信息购买对应航班机票,并分别通过多种渠道重复投保多份航延险,并使用私刻的航空公司及机场印章,伪造多份航班延误证明,分别向多家保险公司申请理赔。
特价机票降低了犯罪成本,留下了利润空间
总的来看,航延险“骗保”套路一般是犯罪嫌疑人用多人身份证信息,购买延误率较高的航班后,投保多份航延险,以此获得理赔,有些犯罪嫌疑人甚至伪造航班延误证明骗取理赔。
记者注意到,航空公司不时会有一些特价机票,价格甚至低至几十元、100多元,如此低的“犯罪成本”,也给了犯罪分子利用航延险“骗保”的机会。网络上甚至有所谓的“航延险理赔攻略”,其本质也是利用低价机票的延误来谋取金额更高的理赔金,但最终他们并不会真的去乘坐飞机,这也就违背了航延险是给予乘客航班延误补偿的初衷,而变成一种“赚差价”的盈利手段。
延误3小时能赔300元,险企该如何防范欺诈风险
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系教师杨泽云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从上述南京警方披露的信息来看,这个案件可以算是内部人作案,毕竟犯罪嫌疑人之前在航空服务行业工作过,熟悉其中的流程以及可能的漏洞,所以成功诈骗了,一般人行骗还是很难的。另外,有的航班延误可以多家申请理赔,这也导致了相关案件的频发。
所谓的航延险,简单理解就是当航班延误符合合同约定时,保险公司将进行赔付。以某份航延险为例,保费为38元/份,在保单生效日当天,被保险人实际搭乘的某一航段,非因本人原因或责任免除约定的情形发生延误180分钟以上,则将一次性获得300元的赔付。
那么,保险公司又该如何防范这类风险呢?杨泽云表示,保险公司可以利用数据防范,上述案件中,900多次的行骗,即使用多人信息,也肯定有一人多次索赔的情况。据此,保险公司可以在系统中提醒相关人员。“最后,保险公司需要与航空公司做好信息沟通。本案中,嫌疑人是正常起飞就退票,延误再索赔。因此,肯定有多次退票记录。如果保险公司掌握这些信息,据此也可以防范。”
另外,杨泽云称,现在各种航班信息比较丰富,保险公司可以对于延误较高的航线少些承保,也可以达到防范航延险“骗保”的作用。
记者也了解到,一些保险公司为了防范保险欺诈,都用上了大数据、区块链等风控手段,比如众安就搭建了实时反欺诈系统——“无间盾”,对新场景保险业务全流程进行风险防控,采用区块链Hashcash算法可有效提高黑产薅羊毛壁垒。无感人机识别技术通过人工智能,能够把机器行为拒之门外,且不影响客户体验。
同时,通过大数据侦查,可以做到实时识别“恶意骗保”行为,例如基于图像算法,建立用户关系网络,并通过标签传播方式,及时识别群体性骗保,进行专案打击等。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潘亦纯
责任编辑:刘德宾 SN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