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手记|扶贫伞撑起了贫困户的艳阳天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记挂着贫困户的复工复产和健康情况,6月3日,我又一次拨通了积石山雨具生产基地的电话:“张进梅和她老伴怎么样了,身体、工作都还好吧?”
“张进梅最近身体有些不好,还没法返工,她老伴李生军有进厂做清扫工作。听说村里帮忙收购了他们家的花椒,可以保障他们的收入。”听到这儿,我心里一揪。
2019年4月,作为异地扶贫干部,我从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城出发,颠簸了一个多小时,第一次来到张巴村张进梅老人家中。泥土结构的简易房,外墙被火熏得发黑,张进梅和老伴就住在这里。
交谈中我了解到,两个老人养了几头牛、几只羊,种些玉米和花椒,年收入才2000元左右,日子过得很清苦,身体也不太好。
看着两个拘谨的老人面容憔悴,佝偻着腰,我突然明白我们公司为啥要在这片土地上办厂了。
“政府推动、企业为主、市场运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早在2017年,厦门市政府就明确了“产业扶贫”的东西部协作思路。在海沧区委、区政府的动员支持下,我所在的海沧投资集团积极响应扶贫号召,第一时间在积石山县城设立了海沧产业运营有限公司,联合厦门特利强雨具有限公司搭建了积石山雨具生产基地。
该项目成为厦门市与临夏州东西部扶贫协作在产业扶贫领域第一个成功落地的项目,西部地方政府、东部国有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三方合作,短短一个月就带动了附近110户贫困户就业,在当地产生了示范效应。
就在项目持续推进的时候,看似完美的扶贫项目却遇到了用工难的问题。为什么呢?
通过走访村民,我们发现是因为厂子太远了。雨具车间在县城,但大部分的村距离县城都很远,且没有直达公交车。为了照顾家里的一亩三分田,村民们再三斟酌,纷纷放弃了“进城领工资”的就业机会。
如何破解用工难题?我们开始了头脑风暴:“既然村民出行不便,那不如把车间建到村里,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是不是可以灵活处理上班模式?缩短上班时长,或者允许他们把材料带回家里做?”
就这样,“家门口的车间”方案顺势而生。
作为主要的带头干部,我和同事来到张进梅家进行劝说:“厂房就在村口,你们可以就近工作,不仅有稳定的收入,还能照顾家里,农忙时还可以将雨具材料领回家,利用晚上时间加工,不影响农活的。”
果然,家门口的就业机会让张进梅和村民们动心了。为了使这些大半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村民能顺利上岗,我们联系组织厦门的技术人员专门前往积石山,开设了3场雨具加工培训班。对于年纪较大、接受新事物比较慢或行动不便的村民,课程结束后还进行一对一辅导、入户指导等,确保他们能熟练掌握这门技术。
很快,雨具产业扶贫车间终于落地开花,在7个村相继建成投产。村民从田间走进车间,有的车间有七八十号员工,少的也有三四十人。
去年夏天,我陪同集团纪委专项监督组的工作人员前往张进梅家。还是一样的简易搭盖房,但是窗户挂上了素色的窗帘。
“每个月缝伞就能领到800-1000块,一个月抵得上过去大半年的收入。”张进梅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感觉她的背似乎也直了一些。
返程时,我骄傲地向专项监督组工作人员介绍:“2019年,我们积石山县实现产业脱贫504人。”
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的扶贫车间经历了一场“大考”。
疫情期间,我们的驻点干部无法及时返回积石山组织复工复产,用工难、物流不畅让出口的贸易订单面临交期却无货可交,农产品也错过了最佳的上市时间。
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我们采用电话连线、视频指导等方式,安排当地的90后管理人员李王霞等着手厂区生产线消杀防疫、复工复产申请等相关工作。同时,把做通工人的思想工作作为确保复工复产工作的重点。
2月的积石山,大雪纷飞,李王霞与积石山工信局的同志挨家挨户走访,2天时间就成功劝说30多名工人返岗。生产线顺利动了起来。为了帮助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我们第一时间依托集团资源,组建专业技术团队,在对口的东部地区建立首个农副产品消费扶贫微信商城,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销售帮扶。我们的微信商城自4月1日上线以来,实际达成交易额11.8万元,意向订单300多万元。
扶贫工作未来也许还将遇到新的问题和挑战,但我们定会迎难而上,攻坚克难,让我们的扶贫之伞给积石山的“张进梅们”撑起一片艳阳天。(厦门市海沧区海沧投资集团纪委苏士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