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打好公共服务攻坚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述评之三

原标题:打好公共服务攻坚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述评之三

春来两岸绿,美景入画来。

新建的藏式砖房整齐地排列在碧波荡漾的黄河岸边,村卫生室整洁明亮,幼儿园里传来阵阵欢笑声,硬化路通到家门口,自来水接到灶头上……这一切,让德吉村村民加羊索南觉得心里暖洋洋的。

德吉村位于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昂拉乡,2016年9月,尖扎县在昂拉乡河东实施了易地搬迁项目。将县内浅脑山区生存条件恶劣、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7个乡镇30个村农牧户251户946人集中安置在了德吉村。经过三年的发展,这里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示范点。

整齐的院落,宽阔的道路,多处的景观点缀,这些持续性的公共服务投入让本就自然环境优美的德吉村变得更加美丽。2018年10月,德吉村还被农业农村部评选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各项公共服务的建设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硬性指标,直接关系着攻坚战的质量和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只有真正瞄准公共服务的短板弱项,集中优势兵力解决重点问题,才能有力推动各项任务落实,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行路之难,在于末端。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青海省就在解决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上下功夫,重点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等问题,全力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五年来,基本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从“看病难”到“放心治”,健康扶贫为群众撑起保护伞

扎实推进健康扶贫“三个一批”行动,将大病集中救治扩大到30个病种,集中救治1.59万人,慢病签约服务5.72万人,重病兜底保障1.48万人次,救治率均达到98%以上。救治包虫病患者5909例,包虫病发病率下降到0.3%。

贫困地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贫困群众住院综合报销比例达到90%以上。

2019年年度新(改)建基层村卫生室700所,“十三五”期间1394所村级标准化卫生室改建任务全面完成……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近年来,青海省相继制定印发了《健康扶贫工程实施方案》《农牧区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工作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为健康扶贫提供制度保障。同时,织密织牢基本医疗、大病保险、民政救助、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四道保障线,凝聚合力推进重病兜底保障,健康扶贫补充保险制度逐步建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专设“健康保”,为贫困人口提供保险保障,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逐步覆盖贫困人口。

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八宝镇卡力岗村村民马忠祥就是健康扶贫的受惠者之一。2016年他被查出患有膀胱癌,同年12月,他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做了手术,共支出医疗费用8万多元。

8万多元的住院费让本不宽裕的马忠祥一家雪上加霜。得知马忠祥的情况后,祁连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的工作人员找到了他,并于2017年10月将他列为健康扶贫户。

“感谢党的好政策, 8万块钱的医疗费报销了7万元,现在我后期治疗的钱也能报销一部分。”马忠祥说,2018年7月他病情复发,又到四川进行治疗,前后近一个月的花费有6万多元,而这次花的钱,除了日常支出外,医疗费他基本没掏钱。

健康扶贫让“看得起病”的保障水平明显增强,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从“上学难”到“上好学”,用“教育之钥”打开脱贫之门

去年年底,一场“幼有所育在青海暨山村幼儿园十周年汇报会”在北京举行。现场,海东市乐都区寿乐镇杨家岗山村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尽情展示他们的节目《鼓舞飞扬》,热情洋溢的表演吸引了现场每一位嘉宾的目光,而山村幼儿园的孩子能够开朗、大方地登上舞台,离不开“幼有所育”项目的实施。

海东市市长王林虎介绍了山村幼儿园项目落地青海十年来的成果。他说,自海东市乐都区实施“一村一园:山村幼儿园”计划以来,学前三年毛入学率从2009年的48.2%提高到现在的98.6%,第一批受益学生已升至高中。

脱贫大计,教育为先。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对此青海省大力推进教育精准脱贫,找对“穷根”,明确靶向,针对贫困家庭子女实际情况和需求精准施策,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在精准脱贫中的重要作用,开展智力扶贫、技能培训,用“教育之钥”打开脱贫之门。

全面启动实施《青海省教育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十三五”期间,教育脱贫攻坚行动将紧紧围绕“四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的总体部署,加快实施教育脱贫工程,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出台《青海省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向最难处攻坚,在最痛处发力,用三年时间打好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战。

建立了从资助政策、师资配备到专业技能培养等方面较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形成了与国家教育脱贫攻坚战略部署相衔接、与各地脱贫攻坚落实举措相协调的教育扶贫制度框架。全面构建了“一人一策”精准扶贫体系,推进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情况信息化管理,实现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管理……

一系列教育扶贫方案相继出台,教育扶贫暖心政策先后落地,不仅为打好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也为每一个有梦想的孩子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从就业难到“产业工人”,着力实现多途径就业

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增强“造血功能”才能拔掉穷根。一年前,40多岁的安学琴在村头的扶贫车间有了份工作,经过实操培训,如今她已经是制衣车间里的熟练工,锁边、缝拉链等技术难度稍大的活都拿得下来,工资按件计酬,每月收入2000多元。

和煦的阳光照耀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恰卜恰镇加拉村的一处农家小院里,十多名妇女穿着统一的工作服,正在加工裁剪好的布料,锁边、缝合、折叠,忙碌而有序。

“通过培训,我们掌握了制作服装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家门口干活不仅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还能顾上家,以后我会好好干。”来到村上的“扶贫车间”,加拉村村民安学琴对未来的日子充满希望。

近年来,青海省按照就近就便、不离乡不离土、能干会干的要求,采取“政府+培训机构+企业+贫困人口”模式,累计培训贫困群众9.79万人次,70%的受训人员找到了就业门路,稳定就业率达到60%以上;建设扶贫车间310个,解决就业岗位2.18万个,人均收入1500元左右,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家门口稳定就业。

实现生态共赢发展。安排4.99万贫困群众从事生态公益性管护工作,占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户的31.2%,年均报酬2.16万元,直接带动贫困地区17.96万贫困人口脱贫,在一个战场上打赢增绿与增收和生态与生计两场攻坚战。

强化就业保障。2019年年度开展贫困群众短期实用技能培训1万人次,致富带头人培训2000人次,70%的受训人员找到了就业门路,稳定就业率达到60%以上,持续强化培训就业后续保障,截至去年底,全省共培育持证劳务经纪人5193名,建立扶贫劳务协作对接基地70个,及时调研市场需求,提供协调劳动关系、劳务服务和法律咨询等方面服务,有效提升了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

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是全面脱贫攻坚的应有之义,也是贫困地区最需要补的民生短板所在,青海省通过推进公共服务领域“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行动,聚焦贫困地区发展和困难群众生活,聚焦公共服务的短板和弱项,聚焦质量标准制定与监管,在不断提升的公共服务建设中,筑牢了民生保障底线,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孙海玲)

相关阅读:
东莞:镇街助力东莞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 截至6月4日7时内蒙古自治区新冠肺炎疫情最新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