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生态交通率先突破,河北承接北京产业活动单位3860个

原标题: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生态交通率先突破,河北承接北京产业活动单位3860个

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生态交通率先突破,河北承接北京产业活动单位3860个

作为国家重点推动的重大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已实施六年。6年来,三地在产业、生态、交通三个方面的“率先突破”取得实效,协同发展的核心支撑得以建立。同时,推进疏解非首都功能,河北四年承接北京转入产业活动单位3860个。

建立“2+4+N”产业疏解空间载体和平台支点

近日发布的《河北蓝皮书:京津冀协同发展报告(2020)》指出,为实现优化生产力布局结构,有序引导生产要素流动,疏解非首都功能,均衡各地发展,提升京津冀区域整体发展水平,京津冀相继出台了《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等系列政策。这是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发展“率先突破”的首要任务。

蓝皮书显示,京津冀三地建立了以“2+4+N”为核心的产业疏解空间载体和平台支点,“2”指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4”指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天津滨海新区、张承(张家口、承德)生态功能区这4个战略功能区,“N”指46个专业化、特色化承接平台。

2014—2018年,河北省共承接北京市转入的产业活动单位3860个,其中,承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单位1202个,占全部产业承接活动单位的31.1%;承接信息服务类、科技服务类单位748个,占全部产业承接活动单位的19.4%。针对三地产业转移承接的税收分享等核心问题,三地联合印发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等政策文件,为三地产业协同对接核心问题的突破提供了保障。

京津冀pm2.5分别下降40.6%、37.3%和41.1%

蓝皮书提出,围绕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水环境保护等生态建设,三地深化合作,建立了“五个统一”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体系,签署了水资源补偿协议,合力推进清洁能源改造、大气及水污染协同防治。

2014—2018年,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累计增加50万亩,北京、天津和河北优良水体比例分别提高32%、15%和8%;PM2.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40.6%、37.3%和41.1%。

交通“主框架”和“微支撑”同时推进

蓝皮书指出,京津冀城市群之间轨道交通路网、高速公路网加速完善,覆盖全区域的便捷交通网络加速形成。轨道交通等交通骨干和“瓶颈路”“断头路”等交通“毛细血管”同时推进。

京昆、京台、京开高速施行拓宽工程,京秦、首都地区环线(通州-大兴段),延崇高速平原段等相继建成通车,1小时城际交通圈的范围不断扩大。三地公路里程累计增加1.4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增加1674.5公里,三地交通运输能力和服务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以河北为例,2014-2018年,累计打通与京津间的干线公路“断头路”“瓶颈路”27条段、1676公里。“瓶颈路”“断头路”的打通,为三地人口流动、物流的自由流动提供了强劲的支撑。

《河北蓝皮书:京津冀协同发展报告(2020)》由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

栏目主编:樊江洪

文字编辑:樊江洪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曹立媛

相关阅读:
北京拟发布小客车摇号新规:关注“无车家庭”、增发2万个新能源指标 人民日报:撑国安立法,莫让港人生计被“揽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