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以改革对冲压力 走良性循环之路

原标题:以改革对冲压力,走良性循环之路——贯彻落实两会精神系列述评之一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经济界联组会时指出,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发挥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市场的潜力和作用,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方向,巩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

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表示,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用改革开放办法,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

困难挑战越大,越要深化改革

当前全球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复杂,我国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应对挑战可选择的办法很多,其中既有权宜之计,也有长久之策。如果采取权宜之计搞大水漫灌超强刺激,就会立竿见影强劲反弹,但会为今后的发展背上包袱;如果迎难而上坚定走深化改革之路,可能收效会慢一点,但发展的质量会更高。面对抉择,中国再一次展现战略定力。《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困难挑战越大,越要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内生发展动力。代表委员们表示,要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把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

“下一步,经济逐步恢复增长后,我们如何补上前一段时间留下的增长缺口?新增长动能从什么地方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认为,中国仍然拥有巨大的结构性动能,要激发出这种潜能,必须深化改革。

刘世锦委员表示,党中央、国务院近期印发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明确了下一步深化改革的方向、目标和重点,关键在于抓落实。他建议,着眼于放宽准入、鼓励竞争,下一步应重点关注三个领域的改革: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石油天然气、电力、铁路、电信、金融等基础产业领域改革,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改革。

“保持经济稳定,改革是最重要的一个法宝。”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大学经济学系主任杨德才认为,在市场体制方面,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起决定性作用,让所有市场主体拥有公平竞争的环境;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要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表示,总需求方面,要在扩大内需的同时稳定出口,扩大投资的同时活跃消费,使经济增长具有必要的需求动力;总供给角度,要持续释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结构红利、制度红利、政策红利,从根本上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使经济增长更加均衡、协调、强劲。

“目前,境外疫情仍有很大不确定性,为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必须采取超常规的改革、政策和项目,变疫情之危为转型之机。”全国人大代表、浙江金华市委常委、义乌市委书记林毅建议,努力打造一批新时代国际贸易中心,对冲国际贸易风险。

在“稳”和“保”的基础上积极进取

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代表委员们认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一系列举措直面困难,务实精准。

“当前,虽然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但全球范围内疫情还在蔓延。”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副秘书长、财经办专职副主任李郁华表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做好“六稳”“六保”,要重点保民营经济,大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六保”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保证。同时,要在“稳”和“保”的基础上积极进取。

“形势越是严峻,就越是要激发我们发展的士气。”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陈鸣波介绍,面对疫情带来的严峻挑战,上海主动应变、积极求变,紧抓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机遇,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推动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对此,刘伟委员表示,疫情冲击虽然强烈,但毕竟是外生的、偶发的,不会根本改变决定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不会根本改变中国经济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历史事实,不会根本改变长期向好的客观趋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疫情防控已经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有力的防疫虽然付出了高昂的成本,但在保卫人民生命安全的同时,赢得了恢复经济的主动。”刘伟委员说。

让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李郁华代表建议,通过改革措施打通堵点,大力畅通经济循环。比如,抓紧研究制定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扩大消费的支持政策,以消费“活”起来带动机器“转”起来、循环“畅”起来;统筹推进重点企业和产业链配套企业全面复工复产,系统解决原材料供应、上下游协作、物流链畅通等问题;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协调金融机构对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不压贷、不抽贷、不断贷,等等。

“在当前逆全球化浪潮下,强化内循环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全国政协委员、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表示,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各类产业供给齐全,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都占据重要位置,同时我国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接下来要加大国内供给与需求的对接,打通内循环。同时,持续推动产业链的全球化以及全球经贸合作的发展,持续优化外循环。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很重要。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表示,维护产业链安全既要重视一般意义上的产业链,还要重视价值链、供给链、创新链和防护链,统筹布局、突出重点,把产业链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把握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与产业升级的规律,实现产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产业链安全可控。

陈鸣波代表建议,加快布局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强化原始创新能力,加强创新改革试点,着力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制度环境,特别是与新技术、新产品相适应的审批制度改革。同时,要加大“开放式合作”创新力度,越是特殊时期越要扩大开放,推进国际合作共赢。(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熊丽佘惠敏)

责任编辑:张迪

相关阅读:
北京地铁车厢内超26℃将开空调 "超常超强"措施延续 “排头兵”迸发新活力——苏滁高新区践行长三角跨省合作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