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杨朝明委员:拱手作揖礼可在中小学推行 领导应带头

原标题:杨朝明委员:拱手作揖礼可在中小学推行,领导应带头

今年疫情防控期间,浙江衢州市两会的与会人员“见面不握手,改行作揖礼”的做法,引发公众对如何行见面礼仪的广泛讨论。

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向大会提交了“关于推行拱手作揖礼,传承中华传统礼仪”的提案。日前,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就此话题专访了杨朝明。

他说,中华民族以礼立本,历来有“衣冠上国,礼义之邦”的美誉。作揖礼能够承载中华人文精神,本身是一种恰当、得体、庄重而又分寸的礼仪。中华文化博大包容,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以前我们顺应潮流,接受源自西方的握手礼仪,今后则可以辩证取舍,更好继承民族传统礼仪精华。

杨朝明认为,作揖礼几乎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同一时间和目所能及的距离范围内都可行礼,可一对一行礼,也可一对多、多对一行礼。不仅效率高,而且一视同仁,十分公平,可以弥补握手、拥抱、贴面等礼仪形式的不足。

杨朝明建议,大中小学各级院校,发挥传承的正确引导作用。广大教师、家长发挥言传身教、以身示范,纳入学生习惯养成体系。可以利用网络授课契机,使之迅速普及。让礼乐传统“活起来”,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扎根心灵,见诸行动,成风化俗。

对话杨朝明

“疫情期间,不同文明在悄悄对话”

澎湃新闻:前段时间,疫情缓解后,浙江衢州两会参会者不握手改行作揖礼成为当时的热门话题之一,衢州也被称作是“南孔圣地”。您如何评价衢州这一做法?当地推行这一做法应该有什么考虑?

杨朝明:疫情期间,不同文明在悄悄对话,尤其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人们都在思考文化的深层问题,其中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相见的礼仪。

握手本身有很多的特点,也有明显弊端,比如容易导致病毒传播的问题。既然这样,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礼仪来打招呼,我们就想到了传统的拱手作揖礼。这个礼仪多年来一直有些地方在实行。也有很多地方一直在提倡这个做法,比如山东青岛市礼仪学会,我和他们有密切的联系,他们这些年来一直在提倡这个做法。还有我所在的孔子研究院礼乐文明研究中心,拱手作揖礼就是我们的研究对象,所以我们也发出了倡议。

总之,我觉得拱手作揖礼有很多的优势,也有很多非常适合发展的特点,而且这种礼仪经过了中国几千年的实行,只是在近代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以后,被握手礼所取代,但是仍有很多地方在坚持实行。这次疫情期间,人们纷纷想到了这个礼仪,我觉得是应该点赞的。

“不必太多地拘泥于它的具体形式”

澎湃新闻:拱手作揖礼正确的手势是什么样的?其中有什么内涵?您觉得现在应该如何推行这一做法?

杨朝明:拱手作揖礼是一种相见礼,就是人们相见的时候如何打招呼,它和祭拜时的作揖礼有所不同,现在的相见礼仪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应该注重它的实用性,注重它的可推广性。

我觉得这里面有几个要点:首先,男左女右,男士是左手在前,左手像一个弯月,右手像一个太阳,也就是阴阳合抱的意思,女士则是右手在前。第二个要点是,如果晚辈对长辈表示尊敬的话,可以拱手拱得高一点;如果是平辈之间就可以平揖;长辈对下或者是老年人对年轻人,可以轻轻地表示一下就可以。

拱手作揖礼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一个人对与个人,也可以一个人对多个人,不受人数的限制,也不受空间的限制,我们今天也不必太多地拘泥于它的具体形式。

疫情影响之下,是推行拱手作揖礼的最佳时机。这次我从山东到北京来参加两会,山东省政协主席和大家座谈会见面的时候,就跟大家行拱手作揖礼,大家都觉得很不错。我的意思是在很多的公共场合,领导应该带头,它其实承载着很多的内涵,承载着很多的中国文化精神,特别是重要活动场合,领导更应该带头。

另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在中小学、在青少年中进行推广。在学校里面有意识地去推行拱手作揖礼,时间长了以后,习惯成自然,它的好处就显现出来了,人们越来越自然地实行的时候,这个拱手礼就推广开来了。

相关阅读:
抓住机遇 参与“新基建”我省15项举措推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山西国际友城抗击新冠病毒经验交流视频会议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