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海洋生态环境欠账多,未来如何保护?│问2020

原标题:海洋生态环境欠账多,未来如何保护?│问2020

海洋是万物的“汇”,由于地势低,陆地上的排放,终将归于海洋。

昨日,生态环境部发布我国渤海攻坚战最新数据:2019年启动渤海入海排污口大排查以来,共发现渤海入海排污口18886个,基本实现“有口皆查,应查尽查”目标。

渤海是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七大标志性重大战役中,唯一涉及海洋的攻坚战,也是我国海洋治理的“头炮”。

近年来,我国非法围填海时有发生,红树林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滨海湿地等资源遭受严重损害,近海水质与目标仍有差距。目前,我国海洋生态系统承载着来自陆海的双重污染和开发压力,海洋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与挑战。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个全国人大代表和民主党派中央关注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呼吁为保护红树林、治理海洋微塑料等立法,构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战略体系。

治理海洋微塑料,针对“禁塑”专项立法

全国人大代表、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陆銮眉今年提交了《关于加强我国海洋微塑料污染防控的对策建议》。

微塑料被称为“海洋中的PM2.5”。其实不止海洋,从海洋到陆地、赤道到两极,无论土壤、水系、空气,或鱼类、贝类等食物和饮用水,都有微塑料被检出。

目前,凡是尺寸小于5毫米的塑料纤维、颗粒或薄膜即可被认定为微塑料。新京报记者曾专访生态环境部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党委书记王菊英,她表示,我国平均每条鱼检出2.6个微塑料颗粒,目前科学上尚无证据表明微塑料会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危害,但其潜在影响不容忽视。

陆銮眉介绍,试验研究表明,微塑料颗粒能够被海洋生物摄食,对其造成物理危害,如阻塞其摄食辅助器官和消化道、产生伪饱腹感、消耗生物储存能量等。此外,微塑料还可能会给海洋生物带来复合化学污染损伤,如塑料中的有毒单体添加剂及其从周围环境富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及重金属等。这些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富集可能随食物链传递,进而可能对海洋生物以及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

她提出了六条建议,立法方面,督促“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的执行,将海洋环保重心放在预防污染,赢取海洋环保主动权。进行“禁塑”专项立法,加大对塑料购物袋生产、销售及使用商的查处,奖励市民和企业进行绿色消费。

另外,加强污染来源把控,严格管理污染企业,例如,对“微塑料”的最大来源——塑料废品进行回收利用和集中处理,强化塑料制品在生产、运输、加工过程中的监管,限制塑料制品的使用范围和数量。

陆銮眉还特别提到,应编制重点海域海洋垃圾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制定海洋垃圾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办法,落实海洋垃圾管理的部门责任制,逐步构建海洋垃圾综合防治体制与机制。积极推进国际合作,深度参与国际治理,积极展现在海洋塑料垃圾监测、预防和治理方面的成果。积极联合非政府环保组织,壮大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海滩垃圾和海洋垃圾清理等志愿活动。

抓住海洋法修订窗口期,新增生态需水等条款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八个民主党派中有三个民主党派中央提交了关于海洋环境治理的提案。

民盟中央今年关注渤海生态需水问题。其指出,近年来,因为年均降水量减少、降水节律改变等自然原因,以及对生态需水认知不足、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人为原因,导致渤海生态需水匮乏,带来了许多生态问题。例如河口海域关键水环境要素物质通量的时空分布发生重大改变,河口盐度升高,栖息地环境改变,河口海域生物种群分布受到影响,导致河口生态系统退化等。

其建议,建立渤海河口保护管理协调委员会,协商管海。加强系统管理渤海生态需水的科技支撑能力,科技益海。另外,梳理我国现行海洋相关的法律法规,充分借鉴国内外生态需水科学理念、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参考国际法律法规和国际公约相关条款,在当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修订之际,针对渤海河口的生态需水问题,新增有关生态需水的法律条文。

农工党中央认为,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机制、体制、法制障碍仍未破除。海洋生态环境与资源管理涉海部门条块分割,沿海地区各自有本地区多级海洋管理机构,存在多重领导、区域割裂的现象,难以实现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的统一协调。此外,区域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立法体系缺乏,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化和法治化有待加强。

农工党中央在提案中建议要构建五个体系,包括陆海统筹的海洋规划、绿色低碳的海洋产业、生态安全的海洋环保、法制完善的海洋管理以及创新驱动的海洋科技体系等。

其中,在法制完善的海洋管理体系构建中,要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立法。应在国家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法的框架下,制定与之完善配套的地方海洋环境保护法。建立海洋综合管理多部门会商协调机制。另外,推动“湾长制”全面实施,逐级分解管控和保护目标,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地方监管措施。

出台以红树林等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法律法规,严管围填海

九三学社中央今年有两份提案涉及海洋环境治理和保护,其中一份关注我国红树林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

在我国大陆18000公里海岸线附近,分布着弥足珍贵的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资源。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共称三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是海洋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对象,为近海生物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栖息、繁殖和庇护场所。

九三学社中央认为,一段时期以来,受到人类活动尤其是大规模围填海的影响,这些资源遭受严重损害。目前,我国缺少针对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的法律法规,尚未摸清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分布及变化情况,针对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也缺少整体考虑。

其建议,尽快出台以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法律法规,推动实施最严格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统一技术标准和方法,定期在全国范围开展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典型生态系统资源总量专项普查,包括资源空间分布、面积、类型、受损退化状况等。另外,科学制定实施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规划,促进近岸海域一体化生态保护和整治修复。

九三学社中央另一份提案关注滨海湿地保护管理。调查显示,围垦和填海是导致滨海湿地退化萎缩最突出的生态问题。根据国家林业局等机构的监测结果,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中国已经减少了53%的温带滨海湿地。

九三学社中央建议,制定全国滨海湿地专项规划,划定滨海湿地功能分区,明确不同区域的发展目标;划定一定比例的滨海湿地区域作为预留区,留给子孙后代,维持自然岸线保有率不降低。加大滨海湿地保护恢复力度。

另外,加强围填海生态环境影响审查,严格环境准入。强化闲置围填海的空间、总量、环境准入管理,科学引导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消化围填海存量。严守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对于不符合管控要求或高污染、高排放、高风险的项目,坚决予以清退。开展围填海区海洋生态环境长期监测,科学评估围填海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叠加累积影响的机制、范围和程度。开展海岸带重化工业集聚区环境风险排查评估。

■背景

渤海治理将为其他海域治理提供样本

机构改革后,我国新组建生态环境部,将国家海洋局的海洋环境保护等职责,整合纳入生态环境部职责中,此举也被称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打通了陆地和海洋。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19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简况显示,2019年,我国管辖海域一类水质海域面积占97.0%,同比上升0.7个百分点;劣四类水质海域面积为28340平方千米,同比减少4930平方千米。全国近岸海域水质总体稳中向好,水质级别为一般,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为了全面治理海洋生态环境,2019年,我国启动渤海攻坚战,作为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七大标志性重大战役之一。渤海治理,将为其他海域治理提供样本。

去年10月,生态环境部召开海洋环境专场发布会,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霍传林介绍,目前渤海仍然处于污染排放和环境风险的高峰期,陆源和农业面源污染物入海量较大,辽东湾、莱州湾、渤海湾等部分海湾存在一部分劣四类水体,而且水质非常容易产生波动。多个已经“消劣”的断面还可能会出现反弹。

另外,受到治理周期的影响,各地区在风险防控等方面成效不平衡,生态整治修复成效不明显,部分地区的水质改善有一定成效,但是距离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总结渤海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的工作经验,建立入海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整治的工作体系,出台监管办法,明确备案程序,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实现对入海排污口全过程、规范化、精细化的动态管理。开展“十四五”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为新时期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

另外,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司长柯昶曾表示,《海洋环境保护法》修订已有初步想法,未来将继续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好海洋环境保护法执法检查后续工作。

新京报记者邓琦

编辑刘梦婕校对赵琳

相关阅读:
2020年5月27日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主持例行记者会 马振山升任一汽-大众执行副总经理,负责大众品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