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阐述大事的政府工作报告,为何特别提到这条“街”?|两会细评
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健全步行街等生活设施。今年全国“两会”上,言简意赅的政府工作报告,不提GDP指标,却提到了“改造提升步行街”。在我看来,这小小的切口,也是“以保促稳”大题目的应有之义,而且还是“六保”的具体化,言近旨远,不可小觑。
事实上,步行街也早就不仅是一条南京路或一条王府井那样的大城市“地标”了。“步行街”遍及城镇化的康庄大道,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一个缩影。“千镇一面”的老街市肆声,“万村一脸”的农家乐车马,人们屐留之处,听多了喧嚣噪杂的叫卖,也看多了门可罗雀的冷清市面,真正可堪从容留步的“步行街”,少之又少。该有何等样的“健全”,该“改造”成什么样,又该怎么样“提升”?不是小问题。
“修旧如旧”也好,“风貌保护”也好,都是当下房地产生意经中的一个很时髦也很冠冕堂皇的借口。但步行街的开发,特别是有历史文化积淀的步行街开发,不能再沿袭过去那种简单的思路,还得想方设法复原出一个流溢古韵、富有人文底蕴的地标。这个角度说,“改造提升步行街”,不只是一件促消费的事情。
经济搭台也好,文化唱戏也好,搭的应该是名正言顺的合作平台和交流舞台,唱的更应该是功底扎实的“连台本戏”。比如上海浦东的三林,历史上出过不少贤达,也算得上是千年古镇了。上海向有“三宝”之谓,老城隍庙的五香豆、松江的四鳃鲈、三林塘的崩瓜。目前的三林老街,是难得的一条宁谧古朴的老街。它的价值,就在于真正以人文视野来规划老街,不急于求成,不惟利是图,引入可传承弘扬、可持续发展的品牌及项目在老街立足,这使得这条始终不被嘈杂市声侵扰的老街,渐渐成为近悦远来的一道文化“风景线”。而成了真正的文化风景线,带动消费的实力,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商务部去年提出了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重点培育30—50条全国示范步行街,推动步行街客流量和营业额累计增长30%以上。今年,改造提升步行街,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这无疑是对各地已有或在建的“步行街”提出了新要求。改造得好,“步行街”可以成为一个新亮点,甚至成为“增长点”。但有一点应当明确:改造得好不好,归根到底还得看社会的评价,看人的感受。
而这种感受,必然要体现文化的内涵,要用文化的品质来提升街区的品质,进而撬动发展的品质。再说细一点,“步行”的健全和提升,既要看缘何引人“驻足”,百来不厌;更要看能否让人“歇脚”,流连忘返。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笪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