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政协委员李香菊:建议加快推进顺风车行业法治建设

原标题:全国政协委员李香菊:建议加快推进顺风车行业法治建设

2020年两会正在进行中,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李香菊在提案中建议,完善共享出行顶层设计,推动顺风车事业健康发展。包括加快推进顺风车行业的法治建设,科学合理分摊合乘服务费用,加强顺风车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等内容。

按“非法运营”处罚不利行业发展

作为共享经济的典型代表,顺风车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减少空气污染,实现人与人、人与车之间的精准匹配,节省整个社会资源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数据显示,2015年滴滴顺风车上线第一周,北京单日订单量突破10万单,可以减少4万辆次以上小汽车出行。

根据Analysys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顺风车市场的交易规模达到了232.14亿元,同比增长21.29%,预计2020年市场交易规模达到近370亿元。

自2016年11月1日起施行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私人小客车合乘,也称为拼车、顺风车,按城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这意味着顺风车依靠地方人民政府自行制定规则约束。《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指出“大力发展共享交通,打造基于移动智能终端技术的服务系统,实现出行即服务”,指明了未来网约顺风车的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

2018年滴滴顺风车两起安全事件,对出行领域产生重要影响,滴滴、高德下线顺风车,嘀嗒顺风车暂停深夜服务,顺风车行业迎来最艰难时刻。各地对顺风车的态度也更加谨慎。

李香菊观察到,由于地方的规范性文件缺乏行政处罚的设定权限,为便于执法,许多地方倾向于对顺风车司机按“非法运营”进行处罚,且处罚过重过高,责权不匹配,致使我国顺风车行业发展遭遇“急刹车”,小汽车的使用效率骤降,市场规模与发展速度相比预期严重不符,与国家“鼓励并规范其发展”的初衷相距甚远。

李香菊认为,顺风车车主、乘客和平台三者之间的权责也难划分,加之行业标准的定价体系方面基本处于空白,行政执法、司法实践对顺风车“非法运营”的认定模糊,缺少效力等级更高的法律约束。顺风车需要跨市、跨省、甚至全国统一的政策。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因涉及到行业管理与跨城交通行业的利益问题,严重影响了顺风车这一共享交通的发展。

“目前各地规制的规范性文件,对顺风车认定较为混乱,僵化地将对出租车的管制套用到顺风车上,特别是在出行成本分摊这个关键问题上,没有综合考虑车主因提供合乘而要额外付出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等实际情况,在实际执法中,仅依据价格因素简单粗暴把真正意义上的顺风车当非法运营打击,挫伤了车主集约通勤、绿色出行的积极性,严重制约了顺风车行业的健康发展。”李香菊表示。

顺风车发展须纳入法治轨道

随着安全整改的不断推进,各顺风车平台推出了平台110报警、行程分享、紧急联系人、路线偏移提醒、行程录音等功能。另外,个性化头像、性别、长文评价标签等涉及用户隐私的一切敏感信息会永久下线。

随后,越来越多企业入局顺风车行业,2018年底,哈啰顺风车试运营,随后嘀嗒顺风车恢复深夜服务,高德顺风车开始试运营,曹操顺风车也全国上线,2019年下半年,滴滴也重启顺风车业务。

行业玩家增多,用户需求加大,顺风车行业需要健康发展,必须完善政策法规。李香菊认为,顺风车事业的发展必须要纳入法治的轨道。顺风车有关合乘各方的权利义务与责任,特别是顺风车与客运经营的区别等,应从顶层设计上加以规制。同时,一定要建立风险预防和纠纷解决机制。整个纠纷解决机制也是顺风车能否健康顺利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和重要基础。将平台企业充分纳入主管部门监管,依法合规经营,源头防控才是保障用户生命安全的基石。

对于顺风车行业价格问题,李香菊提出,国家层面应对“部分出行成本”涵盖范围进行科学合理界定,充分考虑实际行驶情况,综合各项合理开支,破解“车主不以盈利为目的”这个难题。强化顺风车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改革成本分摊仅限于车辆燃料成本及通行费的简单做法,还应包括顺风车的损耗、保养,甚至也要考虑车主的协商、等待、绕路的时间成本、劳动成本等综合成本。同时适当放开顺风车价格管控,合理分摊费用标准,从更贴近顺风车本质的角度进行规制,鼓励有车人群集约通勤,绿色出行。

顺风车安全也是重中之重,平台企业也一直在建设升级中。李香菊认为,将平台充分纳入主管部门监管,依法合规经营,源头防控才是保障用户生命安全的基石。应注重强调平台企业主体责任,保障人民出行安全。各平台企业需接入政府监管平台,完善司机背景审查、建立健全智能数据分析体系,利用大数据对异常数据的分析,感知风险,排除安全隐患。

新京报记者陈维城

相关阅读:
山东胶州发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作用助力疫情防控 疫情暴露短板,全国人大代表王静成建议修订《传染病防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