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专访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成为网络热词

原标题:专访|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成为网络热词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赵林

特邀嘉宾

刘松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

安筱鹏中国信息化百人会执委

吕本富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从网课辅导、在线问诊到线上招聘、电子健康码,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智慧服务的背后,是看不见的新型基础设施在支撑。那么,什么是新基建?

一次产业革命,一代基础设施

记者:不久前,党中央就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作出部署。新基建也成为网络热词。该如何认识新基建呢?

安筱鹏:要说清楚新基建,需要具备历史观、全局观和未来观。回顾工业革命的历史进程、基础设施的发展史可以发现:每一次产业革命都带来了新一代的基础设施。从两百多年的工业发展历史进程来看,每一次产业革命大概有45-60年的时间,大都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基础设施安装期和拓展期。前期的20-30年是基础设施的安装期,后20-30年是拓展期。

刘松:我们现在正经历信息技术革命。从1971年到现在有三个发展阶段,即信息化记录、消费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2.0。从1971年英特尔发明微处理器开始,到Wintel,再到2000年,这30年是一个信息化记录的时代。之后的20年,跟前面30年不太一样。工业时代的变革迭代可能三五十年一次,到了信息时代基本上缩短到了十年八年。过去的20年,我们经历了两个时代,一个是由智能手机带来的消费互联网时代,一个是以大数据迸发和人工智能的结合,加上5G、物联网等为标志的时代。再往后看,到2030年甚至到2035年,可能是第三波浪潮。

吕本富:我们可以把视野放得更广一点,为什么经济处于下行周期时,往往要做大规模基建?从基建经济学看,这时资本是最便宜的,做基建的成本也最低。当前,我国面临抢占新工业革命主导权的机遇期,培育壮大新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攻关期,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恢复期叠加的挑战,正是做新基建的时候。

基础设施概念在不断演进

记者:伴随生产力提升,社会基础设施也在产生变化。农业时代的基础设施以水利为代表;工业时代的基础设施以“铁公机”、电网为代表。基础设施的概念在历史中不断演进。

安筱鹏:确实如此。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概念本身在不断演进。比如,100多年前,电灯的发明,开始有电的应用和普及。彼时,供给端在工厂,发电装置是那个时代制造业企业的标配,大部分的制造企业都自备电厂,公共电厂的数量非常有限。由于电的规模经济的发展以及技术本身的发展,在公用电力的经济性和安全性上打消顾虑之后,中央电厂+电网这样的基础设施就快速发展普及起来。

今天,云计算等新基建发展阶段,大概相当于当年电力发展的早期,正在加速体系化。在未来十年或者更长时间,是新基建的安装期。

吕本富:基础设施最重要的是提供标准化服务。为什么电厂能成为公共基础设施?主要是电厂的服务标准化。现在,新基建的路还要走多久?我判断时间不会太长,时代是加速度发展的。比如说,如果数据清洗、各种算法等全都标准化了,接上云计算,就相当于电力使用的即插即用了。

刘松:电力服务的标准化,从最开始到形成标准体系,经过了几十年的演进。现在,数字世界形成一个新业态,会比传统的物理世界快4倍。比如,淘宝用13年做到的成交额3万亿元,是原来沃尔玛用50多年做到的事。

基础设施的管理需要动态调整

记者:技术发展会给管理带来相应变革。新基建运营,什么管理体系比较合适?

安筱鹏:技术不断发展要求改变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原有体系,同时相关法律、政策也要跟着调整。比如,技术的发展使得电信基础网络天然垄断的部分与它的服务部分分层,分层之后,整个电信市场也在不断地向外开放。这背后所反映的就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电信的管理体系也随之发生变化。

吕本富:新基建涉及民生,具有很强的公共性。一方面需要引入竞争;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效应的存在,网络规模越大,服务越好。我比较赞成社会化企业的理念,它不同于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传统意义上的企业,而是运用商业手段,去实现社会目的,既能保证效率,又便于规制。

刘松:新基建的主体应是多元的。当互联网成为基础设施后,数据成为关键要素,具有孕育新生命的生养性,可以不断孕育出新的有生命的东西。其运行主体肯定也是多元的,这样才更有利于新的有生命的东西生长出来。新基建的生养性需要有一个适度的成长环境,对新基建的监管也应采用柔性监管。(本文刊登于《中国纪检监察报》2020年5月21日理论周刊第7版)

相关阅读:
国家发改委下达雄安新区首批中央预算内投资24.5亿元 内蒙古本土和满洲里口岸境外输入确诊病例清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