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国两会驻地现场有新变化
全国两会即将开幕,今年有哪些新变化?北京日报(ID:Beijing_Daily)带您率先直击现场!
视频采访室准备就绪
今天(5月1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北京代表团驻地北京会议中心内,视频采访室准备就绪,工作人员在进行设备调试。根据大会要求,今年媒体主要通过网络、视频、书面等方式进行采访,在代表驻地设立视频采访室,为代表接受采访提供便利。
楼门前摆放的四色垃圾桶、宣传引导标识随处可见、一次性用品“消失”……在全国两会驻地,一个个这样的新变化提示着大家,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已经实施,两会驻地正带头践行,引领垃圾分类和减量新风。
北京会议中心驻地从去年8月起就开始推行分类措施。北京会议中心垃圾管理办公室主任刘继东介绍,此次全国两会,客房内不再向入住人员提供一次性用品(包括一次性牙刷、拖鞋、牙膏、香皂、浴液、梳子);会议区设置分类垃圾桶,张贴垃圾分类宣传海报,并减少一次性垃圾袋、纸杯、杯垫的使用。
记者在客房发现,每个房间内都摆放了一本《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指导手册》,并分别放置“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两个垃圾桶。为了收集可能产生的厨余垃圾,房间内还放了一个透明小盒子,用于盛放果核、果皮、茶叶残渣等垃圾。
对于厨余垃圾的处理,会议中心从“减量”开始做起。餐厅内墙壁张贴了许多宣传海报,倡导大家践行“光盘行动”。刘继东说,北会餐厅还充分利用食品原材料,对食材边角料和剩余的半成品进行加工利用,减少食材浪费。比如,原来扔掉的西蓝花的菜根,我们削皮后腌制成小菜;豆浆制作中产生的豆渣,放入玉米、面粉、牛奶等深加工,做成可口的小馒头,经过实践,这些都深受客人喜欢。
为做好厨余垃圾就地处理,会议中心筹备建设了垃圾分类处理站,配备2台垃圾收运车,成立垃圾收运班组,负责垃圾分类及处理站的日常运营工作。同时采购2套好氧发酵工艺的餐厨垃圾处理设备,进行无害化处理。目前,餐厨垃圾处理设备已经投入使用,餐厨垃圾量减少93%左右。
据介绍,北京会议中心是本市社会单位垃圾分类试点,在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探索。刘继东介绍,北会正与社会企业合作,探索将厨余垃圾处理后的残渣,制成土壤改良剂,作为底肥用以养花、种草。从去年9月底至今年4月底,北会共收集废油脂4.05吨,经过有专业资质的第三方公司处理后,加工产生生物柴油0.8吨。
设核酸检测采样点话筒车辆均消毒
此外,在北京饭店驻地,入口设置了体温检测、安全检查,同时配备了防疫人员。
驻地餐厅每个餐桌均设置了一个椅子。同时,餐厅外放置了一次性手套、测温枪、口罩自封袋等防护用品。此外,还有《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册子。
会议室的话筒、保障车辆等也都进行了消毒,保障车辆的司机也都戴着口罩。
在北京饭店驻地,还贴着“防冠战役、彻底消毒”“众志成城,共抗病毒”“疫情防控要坚持全国一盘棋”等标语。
在北京会议中心驻地,还有核酸检测采样点。在采样点外还设置了一个牌子,解释了“什么是核酸检测”等问题。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部分综合《北京新闻》
记者:祁梦竹范俊生摄影武亦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