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日记·5月19日 忆采访樊锦诗:让人又怕又敬的老太太

原标题:中国日记·5月19日|忆采访樊锦诗:让人又怕又敬的老太太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中国日记·5月19日 忆采访樊锦诗:让人又怕又敬的老太太

初见樊锦诗,是三年前的冬天,在敦煌研究院食堂外,她正在等我们。远远望过去,一个瘦小的身影立在西北那苍凉枯索的大地上,略显孤寂。

那时的樊锦诗和“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的她没太大区别,身材瘦削、头发花白,衣着简朴。“你们多写写敦煌,不要光盯着我,我老太婆没什么可写的。”一见面,明知我们此行的目标就是她,樊锦诗还是直言不讳地说道。

她可不是那种光嘴上说说的人。为了让我们对莫高窟和敦煌研究院有更直观、更全面的了解,见面之前,她已给我们安排好了行程:参观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代表洞窟、陈列中心、名人故居……一圈下来,半天已过。但这些工夫,她觉得不能省。“你们光听我说没用,得看。否则我说半天还以为我在吹牛。”

这是一个说话直截了当、做事倔强较真的人。曾经担任过樊锦诗秘书的程亮回忆过一件小事。有一次,院里派他陪樊锦诗一起出差,飞机票都买好了,但樊锦诗坚持一个人去,说如果程亮也去,那她就不去了。原因呢?很简单,为了省钱。

也正是这股“认死理”的劲儿,让樊锦诗在有关部门提出要将莫高窟捆绑上市时,能够坚决说不,硬是把压力都顶了回去。她说,文物保护是很复杂的事情,不是谁想做就可以做。“不是我樊锦诗不想让位,你要是做不好,把这份文化遗产毁了怎么办?全世界再没有第二个莫高窟了。”

保护好莫高窟,樊锦诗觉得这不仅她的事业,也是使命。使命在身,不容有三心二意,也不容有任何闪失。

敦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1979年开放后便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参观者慕名而来。但随着游客的逐年增多,狭小的洞窟和脆弱的壁画开始不堪重负。“不让看不行,看坏了更不行。”如何平衡好莫高窟的保护与开发,樊锦诗花了两年时间思考这个问题,花了近十年时间来解决并交出答卷——数字敦煌,利用数字技术实现石窟的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你看,她把莫高窟的保护想到了千年以后。

虽然樊锦诗低调内敛,但一聊起敦煌来,她就“变了”。不管吃饭时,还是在路上,几个小时的时间里,多是她在说,我们在听,而她说的几乎都是敦煌。从壁画到保护,她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脸上有笑,眼里有光,完全不是那个“不愿多说”的樊锦诗。她潜心石窟的考古研究与保护利用都已经57年了,但觉得还不够。卸任敦煌研究院院长一职后的樊锦诗退而不休,讲座、研究、学术会议……日程依旧排得满满当当。她说只要还能干得动,就继续再干点,直到自己成为院里的包袱,也就是该走的时候了。真真的是择一事终一生。

采访结束,我们本想早点撤离,以免给樊院长及院里平添更多麻烦。但当天晚上正值院里组织迎新春晚会,樊院长极力推荐我们留下:“你们也看看这帮山沟沟里的莫高人是如何自娱自乐的。”不容置疑的口吻,加上盛情难却,我们便留了下来。

晚会的丰富和精彩程度远超我想象:钢琴、手风琴、吉他、葫芦丝、中外歌曲串烧……不得不感叹“这帮山沟沟里的莫高人”真不简单。想到他们才华横溢,却甘愿在这茫茫大漠中静静守护,默默奉献,心底不由得升起一股敬意。正如敦煌研究院一面墙上所写: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她永不磨灭。

整个晚上,樊锦诗一直静静地坐在下面看节目,不去凑热闹也不离开,时而露出满意的笑容,时而一脸严肃似乎在认真思索什么。我不禁在心里感慨:真是一位严厉而可爱,让人又怕又敬的老太太。

成都昨日无新增确诊病例 尚有14名密接者正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民盟中央:减少劳动密集型企业税负,降企业费率水平保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