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坚守与担当:走进一场特殊的抗疫见证物捐赠仪式

原标题:坚守与担当:走进一场特殊的抗疫见证物捐赠仪式

新华社南京5月18日电(记者陈圣炜、朱筱)“这些物品见证了我们在武汉的点点滴滴,虽然很舍不得,但捐给博物馆能让更多人记住这段特别的历史,我觉得很有意义。”江苏省人民医院副院长、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队长刘云说。

5月18日是第44个国际博物馆日。当日,南京主会场举行了一场特殊活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代表性见证物捐赠仪式。新华社和江苏省人民医院将抗疫一线医务工作者和记者使用的照相机、AI智能录音笔、手机、国家应急救援队队服、医疗队员签名防护服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代表性见证物捐赠给南京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接受捐赠物并发放捐赠证书。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江苏先后派出13批共计2813名医护人员奔赴湖北抗疫前线,参与了15家定点收治医院和3家方舱医院的医疗救治。

“队员们不能携带个人手机进入隔离病房,为了方便医护联络,讨论诊疗方案,我们临时采购了这部公共手机。”刘云告诉记者,这部小小的手机拨打出无数电话,定格了无数抗疫一线的珍贵瞬间。

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捐赠的疫情见证物中,有一件“迷彩色”救援队服格外引人注目,它的主人是江苏省人民医院泌尿科护士孙树欣。

2月4日,27岁的孙树欣跟随第四批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从南京出发驰援武汉。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和金银潭医院奋战的两个多月,孙树欣每天穿在身上的橘色“战袍”见证了她的抗疫故事。

“由于经常进出隔离病区,救援队服需要频繁消毒,其中一件被消毒水腐蚀后成了‘迷彩色’。”孙树欣说。

在此次疫情阻击战中,全国各新闻单位也抽调骨干记者奔赴一线开展实地报道。新华社第一时间启动重大报道应急响应机制,记者们不畏风险、克服困难,深入重症病房、建设工地和社区防控一线,用笔和镜头记录了抗疫中一幕幕生动的画面。活动现场,新华社将一台照相机和一支AI智能录音笔等捐赠给南京博物院。

捐赠的这台相机是新华社湖北分社记者熊琦携带的,他在除夕夜勇闯“红区”,进入重症隔离病房采访拍摄,最早发出了关于重症隔离病房的影像报道。

“作为一台长期进出‘红区’的相机,它被消毒水喷洒、紫外线炙烤,饱受‘折磨’,但它出色地完成了使命。”熊琦说。

“小小录音笔,虽不起眼,但它真实记录了这一段特殊历史的‘声音’。”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记者张书旗使用过的一支AI智能录音笔也成为此次捐赠的疫情见证物。

由于病毒传染性强,记者需要与采访对象保持一定距离。这支智能录音笔不仅能帮助记者采集距离数米以外的声音,还可以实现实时语音转写,为报道写作提供便利。

“它是我在疫情报道战场上的亲密战友。”张书旗说。

相关阅读:
西藏交通厅原厅长被查!曾一起搭班子的副手上个月刚刚落马 南京市委书记市长轮流请企业家吃早餐,有何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