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商业也有“新基建”:上海靠什么吸住全球购买力?

原标题:商业也有“新基建”:上海靠什么吸住全球购买力?

商业也有“新基建”:上海靠什么吸住全球购买力?

新冠疫情过后,上海抓紧复工复产复市,迅速推出“五五购物节”,拉高人气,拉升消费,拉动经济。差不多同时,上海又针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出“新基建35条”,打出促投资的又一组合拳。

促消费与促投资,是当前经济发展“三驾马车”中特别需要倚重的两部分。它们两者间,又有特别的联系——“新基建”的方案中,有一项新终端建设行动,包括“拓展智能末端配送设施,推动智能售货机、无人贩卖机、智慧微菜场、智能回收站等各类智慧零售终端加快布局”“完善城市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等条文。这些与商业息息相关,其实正是“商业新基建”。

在打响上海购物品牌、打造国际消费城市的过程中,除了短期刺激性回补,恰恰要在“商业新基建”上更多借力发力。它的内涵很宽泛,但无论如何,都要面向消费者的需求,促进商业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

而要做强“商业新基建”,不妨从几个“工程”着手——

其一,是“云上工程”。要做到经营主体能上尽上、商品“种”“量”能多尽多、购物过程能快尽快。

据调查,这次新冠疫情期间,线上消费的渗透率和复购率进一步推高。疫情过后,线上消费的占比仍将比上年增加。“线下消费线上化”,消费者希望实体店线上开店,到店消费也能送货上门。而且线上消费过程越来越等不及、错不得。

上海商业管理者和经营者要在上海构建高水平5G和固网“双千兆”宽带网络的基础上,投资并提升现有线上经营设施设备的容量能级,帮助传统商家开展线上经营,不断丰富商品服务的品类、数量,畅通消费者浏览、交流、下单、支付、配送、售后服务等购物数据传送链,形成云逛街、云购物、云展览、云走秀、云体验的新型商业业态,进而在“上海购物”品牌中,打造出一个“上海云购物”品牌。

其二,是“壮流工程”。

新经济里的相当一部分,是流量经济。互联网时代的国际消费城市,必须做强流量的文章。这就需要引入人工智能计算平台,充分利用商业数据资源,提早洞察研究消费需求,赋能产品设计、制造、营销等环节,线上线下联动,人流、商流汇聚。特别是着眼于90后、00后一代,扶持培育社交电商、视频电商等网上的新业态,寻找发掘更多有竞争力、带动力的迭代线上商家。

借力商业新基建,上海要扭转上一轮商业发展中相对缺乏大型电商平台、导致消费外流的被动局面,不仅要留住本地消费,还要尽全力吸纳全国和全球的购买力。

其三,是“精干工程”。

上海商业基础设施按常住人口2400万计算,2018年已经达到人均3.2平方米,接下来每年还有几十万平方米增量陆续入市。在国际标准中,商业人均面积的基本参照值一般在0.8-1.2之间,现有的资源,似乎绰绰有余。但同时,现有的大多数商业设施,其实是按照近几代人的购物偏好和生活场景设计,未必与当今和未来的消费方式、业态趋势相适应,也未必合乎信息化的水平。

一面是商业体量膨胀老化,一面是购买力不断流向线上,控量提质、转型分流就是当务之急。要在人口导出区域和商业设施密集区域,严格商业规划听证,减少存量控制增量;要按照智慧商街、智慧商圈、智慧商场的要求,改造现有设施功能;要提早应对上海有些路段已经或可能出现的空铺空店,考虑转型利用方案,如配合停车条件,转型成为商业物流的中转仓、前置仓和配送点等,甚至通过辐射周边一定范围(如500米)的管道和运输,与小区、楼宇内的物流中转相连,然后进入你所居住、活动的单元。

如进一步考虑示范引领,上海商业新基建,还可实施商业管道物流工程,结合城市建设和更新,实现“仓库——管道——储藏室”的无缝连接。上海全局布置几个大型物流中心,分区域设置二级仓库与园区和生活区进行吞吐,二级仓库作为分拨中心,输送线上、线下下单的商品,大部分通过地面和地下管道,到达厂区、楼宇和居住小区的物流中转站,之后通过管道、管道井、传送带进入公司和家庭……

这些想法说远不远。最近“丰巢”涨价风波引发热议,换个角度想,类似快递柜这类新兴事物,何尝不是一种“商业新基建”?而怎么去打造它们、提升它们,何尝不是当下值得审视的大课题?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笪曦

相关阅读:
北京5月17日无新增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出院1例 全省法院“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