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1部门要求为符合条件流浪人员落户怎么落、谁来管?
新京报讯(记者马瑾倩)近日,民政部等11部门联合提出,要及时为符合条件的流浪乞讨人员落户纳入社保体系,此项举措被认为是托底“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不少网友提出质疑:落户的标准是什么、如何防止他们再次流浪?有了社保兜底,流浪乞讨人员会不会变成躺吃社会福利的懒汉?
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2016年起,山东威海、江苏泰州等地就开始为流浪人员办理落户。江苏泰州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在办理落户前,他们会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一系列谨慎排查,包括通过公安部走失人口库和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等数据库进行比对排查,确保不出现重复户口等情况。
盘点
山东威海、安徽广德等地已有实践
据民政部官网消息,5月7日举行的一场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上明确,今年,民政部将会同中央政法委等10部门联合开展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会议提出,要及时为符合条件的流浪乞讨人员办理落户安置手续,将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记者查阅发现,2015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就曾发布《关于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的意见》,确定8类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的总体方案。随后,重庆、广东等地在细则中新增了“无法查找身份信息的滞留流浪乞讨无户口人员”这一类型,明确了无户口的流浪乞讨人员的落户权利。2017年年中,公安部召开全国治安系统视频会,时任公安部副部长黄明强调,各地公安机关要解决五项重点任务,其中包括全面解决无户口人员落户问题。
个别地方已经有所实践。
2016年,山东省威海市就曾为35名流浪乞讨人员办理了落户。
2017年,江苏泰州海陵区累计为85名流浪乞讨人员实现落户,此后,每年只有一到两人的落户需求。当地工作人员介绍,有落户需求的人群在流浪乞讨人员中是少数,且基本属于长时间流浪情况。随着救助工作开展,这类人群数量逐渐减少。
此后,湖南桃源、安徽广德等地也有类似流浪乞讨人员落户行为被公开报道。
案例
江苏泰州:落户者皆为精神障碍等无户籍人员
2017年5月,20名残疾流浪乞讨人员成为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新市民”,这是江苏首批落户的流浪乞讨人员。当时引发国内许多媒体讨论。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当地还为一名80余岁的老人实现落户。“老人上世纪末因为犯罪行为到新疆监狱服刑,当时入狱人员都要取消户籍,因而出狱后,他始终处于无户籍状态。”泰州市公安局海陵分局户政中队队长鞠军介绍,今年4月份,工作人员在街边发现这名流浪乞讨的老人,将其送往救助站并进行核酸检测等工作。所幸老人思维清晰,能简单说明自己的情况,目前已在当地养老院入住。
鞠军曾在2017年为20名流浪乞讨人员办理落户,他告诉新京报记者,当年20名落户人员都在泰州滞留了3个月以上,最长的已达9年。他们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精神和肢体残疾,不能表述自己的真实身份,不记得自己来自哪里,无法与亲属取得联系。因为没有合法身份,无法办理医保、低保、残疾证等。
“落户之前我们进行一系列谨慎排查”,鞠军说。首先通过公安部走失人口库和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等数据库进行比对排查,确保不出现重复户口等情况。然后,对他们进行DNA和指纹掌纹采集,录入全国打拐DNA信息库进行信息比对,看此前是否有走失登记可查询。
此外,当地还通过登报的方式,将他们的基本信息进行公示。“原本有22人,公示后,有两名50岁左右的女性,被看到信息前来的家属认领了,他们的家就在附近区县。”
落户后还要进行历年行程追踪。鞠军告诉新京报记者,一方面要防止重复户籍的情况,另一方面要防止在逃犯罪人员混入流浪乞讨人员队伍中,躲过公安侦查,“所以,落户保障生活后还要解决后续问题。”
鞠军介绍,目前当地多数落户人员均为精神异常且无人认领的人员,为保证安全,他们的身份证也由救助机构、精神康复机构、养老机构等地保管。20名流浪乞讨人员没有姓名、年龄等准确信息,公安部门统一为每一个人起了名字,生日统一定为1月1日,出生年份则根据其体貌特征进行推测。取名的方式是,2016年以前来泰州的都以赵冠姓,2017年来的姓钱,男的中间一个字是“兴”字,女的是“华”,第三个字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泰州市”的顺序来命名。
专家
要注意区分流浪人员和职业乞讨人员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为符合条件的流浪乞讨人员落户,能解决“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的问题,政策导向性值得肯定。但也要认识到,流浪乞讨是一个复杂社会现象,乞讨人员不一定都没有户口,有的人属于职业乞讨,政府部门需要详细甄别。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社会学博士单菁菁也表示,落户政策实施涉及哪些人群可以落户、落在哪里、是否是个人意愿等问题,因此首先要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摸底,身强体壮的年轻人、丧失劳动力人员、职业性乞讨人员等各种情况,同时要进行地区分布的统计研究。
“落户地区可能涉及公平问题”,单菁菁表示,很多流浪乞讨人员为了保障生活会在大都市流浪,许多大城市已逐渐放松落户政策,但还是有不少城市年轻人辛苦工作也未必享受市民待遇。接受落户的城市则需要提前准备预算,有些地区政府财政可能处于收缩状态或者比较紧张的情况。
汪玉凯还提到,流浪乞讨人员落户或被送返后,更应关注他们的生存能力,无法自力更生,最终还是会流落街头。“一方面可以通过教育引导,让流浪人员认识、学习更有尊严的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也要与原户籍政府当地责任挂钩,再次出现流浪乞讨情况则要追责问责。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现象,还是需要政策与当地政府相结合,而不是民政部门隔空喊话。”
责任编辑:郑亚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