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专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管向东托住病人的生命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侯颗
4月29日下午1点多,在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重症加强护理病房(即ICU病房)里忙碌了一上午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管向东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这家医院目前收治了两百多例经绥芬河口岸输入的新冠肺炎病例。2月中旬,管向东就曾以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身份驰援武汉,坐镇指导救治工作60多天。在武汉,管向东和其他七位医生收获了“重症八仙”的称号。4月11日,返粤休整不到四天的他再次出现在了新的防疫重点——黑龙江省绥芬河市,继续战斗在抗疫一线。
据管向东介绍,绥芬河的住院病例目前全部收治在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与武汉相比,这里的输入病例发病年龄偏低,平均年龄在40到45岁之间,60岁以上病例很少,病例的基础疾病也较少。重症病例占比约10%,病情大多较稳定。“即便如此,我们也要慎终如始。”管向东说。
连续三个多月的一线作战让管向东意识到,新冠病毒的传播力、致病力以及生命力都比SARS病毒更强。同SARS、流感病毒一样,新冠病毒没有特效药。治愈新冠肺炎,最终依靠的是在病程中病人自身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在抗体作用下,病毒才会慢慢消失。“新冠肺炎的病程一般为两到三周,对于重症、危重症病人,重症医生要做的就是‘托住病人的命’,帮助他们熬过整个病程,尽可能减少医源性损害。”管向东告诉记者。
早期治疗关口前移和进行及时的有创气管插管,是管向东和专家组在救治重症病人过程中总结出的两条经验。在发病初期,病人越早得到充分休息与氧疗,配合相应药物治疗,向重症、危重症转化的可能性就越小。此外,病毒对肺部的损害会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临床医生需尽早掌握对肺部损害的病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出现呼吸衰竭、需要生命支持的病人应及时插管。
在管向东看来,与病人沟通交流也是治病救人的重要一环。“病人的心态、情绪对病情治疗非常重要。我们要在解释清事实的基础上,帮助病人建立信心。”管向东认为,医生需要让病人转变观念,入院治疗很重要,但不等于进入保险箱,对付新冠病毒没有灵丹妙药,病人积极配合医生,双方齐心协力,才能战胜病毒。
目前,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已更新至第七版。但在管向东眼中,这个新型病毒及其带来的系列问题,依然有太多未知。“现代医学对人体的了解远远不够。”管向东说,新冠病毒今后如何变异,生产出的疫苗能否对变异的病毒有效,仍是未知数,很多规律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令他欣慰的是,此次疫情,让社会各界更直接、深刻地感受到重症医学的力量。在42600多名援鄂医护人员中,约有19000名来自ICU的医生和护士。“重症医学的发展给我国现代医学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特别是出现地震、灾害、瘟疫、战争等重大灾难时,重症医学一定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这是此次疫情中,管向东感受颇深的一点。
中国的重症医学起步晚,但发展快。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重症医学逐渐建立。90年代前后,国家卫生部将ICU作为评定等级医院的必要条件,全国ICU迎来大建设、大发展。2000年左右,中国的ICU建设已初具规模。此后,非典、汶川大地震等重大灾难事件让社会公众更加意识到重症医学的价值。2008年7月4日,国务院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重症医学为二级学科。2017年,重症医学科成为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四个重点支持方向之一。
作为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管向东认为,重症医学有更加综合的救治手段,并且具备24小时连续作战的专业化救治理念与实战经验的队伍。在器官功能支持、对并发症处理等方面的优势,都使它成为救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
“重症医学不仅成为突发重大灾难事件救治的首选专业,也是现代化医院的展示窗口。”管向东表示,从长远来看,进一步加强重症医学专业发展非常必要,未来应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使重症医学专业在我国健康发展,不断适应大众需求、社会需求、战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