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深圳市委统战部带动汕尾东二村贫困户全部脱贫
几天前,汕尾红海湾船头家食品有限公司微信客服收到深圳市民李女士的订单——采购20箱辣贝虾。船头家本是红海湾管理区东二村的一家手工作坊,产品能够打入深圳,对其创始人陈玉兰来说,既感兴奋又感意外。两年前,船头家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参加深圳绿色食品博览会,就此与不少深圳客户结缘。
自2016年5月深圳市委统战部扶贫工作队进驻东二村以来,累计投入扶贫资金800多万元,工作队以产业帮扶、消费扶贫、党建引领、民生项目为重点,开展24个帮扶项目。2019年东二村建档立卡贫困户53户174人,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549元,已实现100%稳定脱贫。
帮扶海产品小作坊带动渔民增收
东二村是省定贫困村,背山面海,毗邻红海湾,全村821户4300多人,多数选择外出务工或经商,仍有80多户选择捕鱼为生、其中贫困户5户。村内有一家海产品加工作坊,创立于2013年,以传统手艺加工鱼胶、鱼干、虾干、海燕窝(佛祖菜)、辣贝虾等海产品,因采用本地新鲜食材,不添加防腐剂,深得街坊欢迎。
“以热销产品辣贝虾为例,就是一个普通瓶子装上虾酱密封,没有自己的商标、没有包装,这就难以让消费者放心,也不好运输,打不开外地市场。”驻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陈刘木回忆道,工作队在推进“一村一品”产业帮扶调查时,发现船头家的产品不错,但短板在营销和管理。工作队决定投入船头家帮扶资金50万元,按照村委集体入股、8%兜底分红、贫困户受益的模式,推进海产品加工,逐步将小作坊升级为现代企业。船头家与5户打鱼的贫困户签订供销协议,对他们捕捞的海产品按市场价保价收购。贫困户出海捕捞,每年还可以获得5000元的产业扶贫“以奖代补”帮扶资金。这些举措,既激发了贫困户的捕捞积极性,也扩大了船头家的原料来源,形成了良性循环。
“我们原来是作坊式生产,在工作队的资金扶持和观念引领下,我们请人设计了商标,升级了产品包装,还参加了深圳的绿色食品博览会,产品的销售有了新起色,品牌知名度有了很大的提升。”陈玉兰动情地说,“现在我们深圳的客户已经不少了”。
特色种植提升农地含金量
在东二村一片山坡上,种满了奶油南瓜和牛奶草莓,鹏同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黄贤旭领着十几位村民正在地里施肥。很难想像,就在一年多前,这一百多亩地还长满了一人高的杂草。
“总书记说,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上。”陈刘木说,由于东二村村民外出谋生居多,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小孩,不少农地撂荒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盘活这些荒芜的土地成为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共识和当务之急。经过走访调研,工作队决定拿出57万元,支持成立鹏同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将村里的荒地重新开垦,种上奶油南瓜等作物,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
“去年我们开垦了80亩荒地,全种上了奶油南瓜,一亩地收成四千多斤,在多个网络销售平台打响了‘东二南瓜’的品牌,零售价达8元。市委统战部主要领导也帮助我们推销,产品很快销售一空。由于收益可观,有6户普通农户参加工作队和合作社组织的技术培训后,在自家农地上种起了奶油南瓜,示范带动作用初步显现。”黄贤旭说,今年深圳市委统战部又支持了一台价值10多万元的多用途农机,合作社将开垦种养面积扩大到了180亩,除了种奶油南瓜,还种上了牛奶草莓、沙葛,以多样化特色种植满足市场需求。合作社现在长期雇请13名村民过来帮忙,其中贫困户2名,每月工资4500元,年收入达5万元。贫困户在合作社除了工资收入外,还有分红、就业奖补资金,可以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东二村党总支部书记安春植告诉记者,工作队除了用心用情推进产业帮扶外,还通过医疗、教育、养老保障、住房改造、金融帮扶等一系列具体举措,推动贫困户集体稳定脱贫,同时也给村容村貌带来了根本性的改观,修建了党群服务中心、卫生站、村广场等设施,广大村民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深圳帮扶广西河池大化县解决三万余贫困群众饮水问题
水,乃生命之源。
今年70岁的贫困户韦志珍还清晰记得,十年前周边十多个屯的居民,都是用肩膀挑着木桶到水源地取水,最远的屯距离水源地有十公里远。
韦志珍的家位于广西河池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弄腾村弄狂屯,这里属于大石山区、石漠化区域,饮水困难、饮水安全问题极为突出。
如今,大石山区的居民结束了挑水过日子的生活。在每个村屯里,水柜成了最为常见的配套设施。将山间的水源引至水柜中,再通过的管道送入千家万户。
自开展对口帮扶以来,深圳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突出短板和明显弱项,聚焦大化县贫困群众饮水困难问题,全力推进饮水安全工程。据统计,2016年以来,通过多方筹措资金,深圳共投入6088.9万元帮助大化县建设家庭水柜1334个、集中供水工程53处,惠及9个乡镇92村,贫困人口约4500户3万余人,提升了贫困山区群众的生活质量。
昔日:每天走山路挑水四五趟
大化县县城位于广西中部偏西北的红水河中游,建有大化水电站。虽然红水河水量丰富,自西北向东南横贯大化县全境,但扶贫干部告诉记者,县城区域是整个大化县最为平整的地方,石山面积几乎占了全县总面积的90%以上,并且缺乏地表河流。
据了解,大化县大石山区共有两万多座山峰,在七百弄一带,平均每平方公里有近20座山。大石山区土层薄,九分石头一分土,难以留住水分,自然条件恶劣。此前,联合国粮农组织考察后曾认为,七百弄一带缺耕地、缺水,自然环境差、道路交通差,是“世界上除了沙漠以外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韦志珍所在的七百弄乡距离大化县城约3小时车程,当地与周边雅龙乡、板升乡等都是严重缺水的乡镇。沿着盘山公路前行,穿梭在险峻山岭之间,不禁让人感慨开山劈路的艰难,以及深居大石山区群众的不便。
“一水三用贵如油,洗菜洗脚又喂牛”是过去山区群众的真实生活写照。韦志珍说,以前都是外出挑水,“家里只能养一头猪,牛都养不了,用水太多了。”
七百弄乡弄腾村桥圩屯的居民黄秀依对此深有同感。她说,以前为了保障一家六口用水、养鸡养猪等,需要走一个小时山路挑水,装满的水桶挑回家往往只剩一半,而这样的挑水每天都要四五趟。
大大小小的水桶水缸,成了山区每家每户必备的储水工具。七百弄乡乡长韦勇臻表示,以前群众在缺水时都要走很远的山路去挑水、背水,“有的就在下雨时,用水盆水桶从屋顶接水。”
破局:引水源建水柜流入万家
如何解决山区群众的饮水问题?建设水柜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韦志珍家的水柜建在半山腰处,通过一公里长的水管接水到家。如今,他家里养了两头牛和十几头猪,屋外还有一小片农地,“有水柜后,用水方便多了。”
“家庭水柜主要建在群众的房前屋后,远的可能离住房有一到两公里,因为水柜也要靠近水源地。”韦勇臻说,水柜一般从山间引水蓄水,有些水源四季长流,有些要等到下雨时才有,然后通过管道接入群众家中。
在七百弄乡弄腾村桥圩屯的半山腰处,记者看到一座水柜写着“深圳市宝安区捐建”字样。该水柜为大化县2017年宝安区社会帮扶资金集中供水工程项目,耗资22.7万元,水柜容量达300立方米、管路770米,受益人口226人。
沿着水柜进水口铺设的管道,记者在附近的乱石堆中发现了“泉眼”——一丝在石头缝隙中流出的水流。“泉眼”附近修筑有一个水泥水槽,水源在此流入水柜,再沿着入户管道接入山下桥圩屯居民家中。
韦勇臻表示,水柜分家庭水柜和集体水柜两种,一般家庭水柜为60立方米,集体水柜为200-500立方米不等。两年来,宝安区已帮扶七百弄乡援建了318个家庭水柜和20余个集体水柜。
据了解,集体水柜一般用于群众聚居的村屯,由居民自我管理,优先保障日常饮水。韦勇臻说,针对饮水安全问题,水柜一般都会加装顶盖,配套沉沙过滤池以及消毒设备。
“建水柜,路通才是关键。”韦勇臻说,目前水柜大都分布在交通较为便利的地区,村屯道路不畅通就无法运送水泥等建筑材料。截至目前,七百弄乡全乡累计实施116条村屯道路建设,全乡10户以上自然屯已实现通路;累计完成集体水柜60多处,家庭水柜2000多个,已基本解决群众的用水难问题。
防患:山区建设水库抗旱应急
“没有人能想到七百弄乡居然能建水库。”韦勇臻说,在弄腾村弄狂屯有一处四季长流的水源,水量也相对充足。去年年底开工建设的王烈水库就建于此处。
记者在工程项目现场看到,从山间涌出的水流入河道,顺着地势缓缓流淌,附近有一座由砖头砌成的荒废水池,说明此处曾经也是附近居民的取水地。
韦勇臻说,原先水流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只是沿着河道而下,经过百来米的落差后进入峡谷,流经另一个乡镇,最终汇入红水河。“水库建成后可以蓄积37万立方米的水,在雨季时水库尽可能多蓄水,旱季时就能起到抗旱应急的作用。”
据了解,王烈水库工程项目以解决七百弄乡农村居民供水问题为主,兼顾农业灌溉以及旅游观光开发的综合利用。该项目水库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长92.75米,最大坝高27.50米。正常蓄水位415米,设计洪水位416.64米,死水位402米。设计总库容37.7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2500亩,供水人口8492人(其中贫困户630户,共3090人)。
王烈水库工程项目由广东全额投资建设,预计将于2021年建成使用,建成后将惠及附近5个贫困村。
愿景:全力攻克饮水困难问题
“今年我们在加大力度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六大任务’工作同时,加大了资金支持,以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尤其是危房改造和饮水安全。”深圳市宝安区派驻大化县挂职干部、大化县委办副主任邱其周介绍。
据了解,自对口帮扶河池大化县以来,深圳积极筹措资金,共投入6088.9万元用于解决大化县山区贫困群众饮水问题,其中财政帮扶资金4566.19万元,社会帮扶资金1522.71万元,建设家庭水柜1334个、集中供水工程53处。
邱其周表示,面对大化县自然条件恶劣、交通基础设施差的环境,一线扶贫干部提前规划,确保财政帮扶资金、爱心企业、社会组织帮扶资金精准落实。对于散居的贫困户,因地制宜建立家庭水柜、沉沙过滤池,保障有水可用、用水安全;对具备建设集中供水水池和施工条件较好的村屯,建立集中供水管网,在解决饮水安全的同时兼顾种养产业发展。
“目前我们正大力推动王烈水库、七百弄52公里管网建设,进一步改善贫困山区饮水困难、饮水安全问题。”邱其周说,今年的扶贫协作工作也还将继续在医疗和教育保障等方面实施精准帮扶,在产业帮扶、消费扶贫、劳务协作等全面提升强化,确保大化县未脱贫的3699户的17310人全部脱贫摘帽。
七百弄鸡成广西首批“圳品”
宝安打出“产业扶贫+消费扶贫”组合拳助力带贫增收
“七百弄鸡产业是大化县的主打产业,也是带贫的重要产业。”深圳市宝安区派驻大化县挂职干部、大化县委办副主任邱其周介绍,今年以来,为了进一步与深圳市场对接,已推动七百弄鸡等特色产品申报并成为“圳品”,希望以此带动大化特色产品走进深圳千家万户。
养殖产业扶贫项目渐成规模
大化县属喀斯特地貌,境内峰丛密布,东北部和西南部为峰丛洼地,东南部多为峰丛谷地,中西部为低山丘陵。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出了大化县富足、健康的食材,也奠定了发展产业扶贫的基础。
据了解,大化县盛产红皮花生、火麻、黑豆、旱藕粉丝、高山白玉薯、山葡萄等,禽畜更独具一格,其中七百弄鸡、大化河鱼和大化黑山羊已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目前,大化县已形成了多个养殖产业扶贫项目,包括大化肉羊产业链扶贫项目、大化土猪产业链扶贫项目、大化七百弄鸡产业链扶贫项目、大化六恩肉牛产业链扶贫项目等。其中大化七百弄鸡产业核心示范区位于大化镇古感村苏烈屯,预计到2021年将发展七百弄鸡500万羽以上。
通过核心示范区的带动作用,目前大化县已建成了联建联养七百弄鸡扶贫养殖场148个,养殖场带动或参与的贫困户达到2908户11632人,带动贫困户年均增收1000元以上。
加强产销对接带动贫困户增收
今年4月,宝安·大化消费扶贫展示厅在大化县民族新城电子商务中心一楼亮相。该展厅由深圳绿康源农副产品公司投资建设运营,主要展示大化县农副产品以及宝安区消费扶贫概况,结合线上线下平台,推荐大化特色农副产品,帮扶大化农副产品走出大山,走进深圳、宝安。
邱其周介绍说,今年宝安区先后出台了《宝安区推动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若干措施的通知》(深宝规〔2020〕5号)、《宝安区支持广西都安、大化瑶族自治县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深宝规〔2020〕6号),形成“消费扶贫+产业扶贫”组合拳,全面加强产销对接,带动大化种养产业发展壮大,重点发展七百弄鸡及肉羊养殖产业,助力贫困户增收,实现稳定脱贫。
据了解,宝安区还通过鼓励政府机关部门、企业、学校、医院等结对帮扶单位实施消费扶贫,截至目前共帮扶大化消费农特产品1207.51万元,直接带动贫困人口约7000人。
申报“圳品”打开深圳市场
“之前的消费扶贫,主要由政府企事业单位采购,市场化采购率低。”邱其周说,目前七百弄鸡已参加第三批“圳品”评价并获审议通过,希望以此推动七百弄鸡产业长效、稳定发展。
禽类产品是深圳日常消费的主要食用农产品之一,申报成为“圳品”也是七百弄鸡等大化特色产品打开深圳市场的重要途径。今年3月,大化县联合河池扶贫工作组、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技术团队在河池开展实地考察,结合“圳品”申报要求和当地实际情况,推荐了七百弄鸡等一批具有资质的特色扶贫产品申报“圳品”。
大化县政府在广东第二扶贫协作工作组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推动深圳农业龙头企业、技术机构与本地产业主体开展帮扶合作,通过建立七百弄鸡标准体系、优化本地产业模式、加大宣传推广效果、开展员工技能培训等,提升产业管理水平和产品市场竞争力。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和当地的特色农产品结合起来,推动形成产业链,从养殖到包装到与市场进行对接。”广东省第二扶贫协作工作组组长邝兵表示,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既要打通最初一公里也要打通最后一公里,通过“圳品”可以推动打通广西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同时将产业扶贫和消费扶贫结合,与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形成资源互补、互利共赢。
八好村弄麻屯通路了
33户贫困户危房改造5月完工
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八好村弄麻屯,33户贫困户的危房改造正在加紧推进。深圳市宝安区派驻大化县挂职干部、大化县委办副主任邱其周介绍,去年该屯终于有了通屯道路,随着建筑材料的加快运送,危房改造将在5月全部完工。
八好村是极度贫困村,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76户2384人。此前村里23个屯大多没有通路,村民所需物品只好靠肩扛马驮,从羊肠小道运进。
要致富,先修路。在大化县大石山区,如果路不通,水柜建设、危房改造等工程便无从谈起,更别提发展产业。然而,在悬崖峭壁上凿山修路的难度超乎想象。
据了解,弄麻屯的通屯道路,因大半是陡峭悬崖,挖掘机无法作业,只好采取人工开凿、钩机跟进的做法。如今,一条挂壁公路终于修通,成为弄麻屯连接外界的大动脉,让居民结束肩挑背驮的历史。
邱其周说,为了帮助居民改善生活,帮助实现“八有一超”(即有稳固住房,有饮用水,有电用,有路通自然村,有义务教育保障,有医疗保障,有电视看,有收入来源或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国家扶贫标准),宝安区西乡街道专门援助社会帮扶资金132万元,用于屯里33户贫困户统建住房。
记者在4月底走访施工现场时看到,屯里新建的水柜已经完工,破旧的泥瓦房与新建的砖房形成鲜明对比。在建筑工地上还有一些碗状的大型储水设备。
“这些储水设备代表着施工的艰难。”邱其周告诉记者,去年年底有两个多月没有下雨,危房改造建设需要用水,于是县里专门运水到建筑工地。邱其周说,目前屯里33户的危房改造已经全部动工,力争打造一个深度贫困村危房改造项目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