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90后民族舞演员:我见证了旅游业在渐渐复苏

原标题:90后民族舞演员:我见证了旅游业在渐渐复苏

随着旅游业复工,昆明融创文旅城也在“五一”假期与旅游消费券的双重“加持”下,迎来了大批客流。网上预约进景区,体温枪、口罩与“绿色健康码”多重保护,旅游接待安全平稳有序,让“出游防疫两不误”成为这次小长假的主题。

国内疫情防控形势趋于稳定,旅游市场的信心不断回升。作为昆明融创文旅城的一名90后民族舞演员,史凯瑞的工作也开始变得繁忙。

下午5点,史凯瑞跳完当天最后一个互动舞蹈。气温比较高,他穿着厚厚的民族服饰,汗水从帽檐缝里往下滴。戴着口罩跳舞,难度比平时要大一些。这是他连续跳的第七支舞,虽然累,但史凯瑞却觉得心里充实极了。

第一个节目是从下午1点开始的。但在1小时前,演员们就已经准备好妆发,提前走到玉龙广场,摆好舞蹈的开场动作,等待着表演开始。

史凯瑞表演的舞蹈是开放式的,表演中有许多与在场游客的互动环节,游客的加入,直接决定了表演的效果。“融创文旅城刚复工那段时间,游客非常少,我们演员也跳得没什么信心。”史凯瑞说,一个白族三道茶的互动舞,茶斟满,却没有游客来接。广场上寥寥无几的游客,让史凯瑞和他的同事们感到很挫败。

但这个“五一”却不一样。当天最后一支舞叫《咚吧嚓》,是一支哈尼族的鼓舞。场上搬来了大鼓,游客们纷纷加入表演中,孩子们涌上前,与舞蹈演员们一起奏起欢快的鼓点。节目表演完,游客还意犹未尽,掏出相机,与演员们合影留念。

疫情期间,为减少聚集,舞蹈表演的数目相对缩减,从全天表演减少为半天。哪怕是缩减,史凯瑞和他的同事们每天都要跳7只不同民族、不同主题的舞蹈。每支舞跳罢,演员们需要抬着重重的道具,到服饰存放点换衣服。换好衣服,再抬着舞蹈互动道具,来到下一个广场上表演。

从玉龙广场,到三月广场、萨卡广场、景真广场和哈雅广场,舞蹈时间虽不长,但中间的走动却不断。史凯瑞计算过,每天他们的步数接近3万步,相当于步行超过15公里。但云南艺术学院舞蹈表演专业毕业的史凯瑞,舞蹈基础深厚,早已经习惯这样的工作强度。唯一与以往不同的是,现在他们戴上了口罩,在为游客们送去精彩表演的同时,更重视防疫安全。

“我很喜欢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一句话:‘人不应该是插在花瓶里供人观赏的静物,而是蔓延在草原上随风起舞的韵律。’”史凯瑞说,从疫情发生后,融创文旅城停止营业,到逐步复工,再到如今平稳有序度过“五一”假期。旅游业客流平稳有序,市场复苏态势良好,“我见证了旅游业在渐渐复苏。”(昆明日报记者任翊翔)

相关阅读:
西山消防联合多部门 整治老旧小区火灾隐患 评论:“快递未保价寄丢判全赔”是堂普法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