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滞留”南极的武大女教师:回来时恍如隔世

原标题:“滞留”南极的武大女教师:回来时恍如隔世

澎湃新闻记者张成杰

赵羲乘雪鹰601执行任务

赵羲乘雪鹰601执行任务

“说实话,我今年回来的时候感觉恍如隔世,像是从外太空穿越过来的,所有人都戴着口罩,街上很多店铺都还没有开门,我们11月份出发时候还是非常热闹繁华的。”

结束了158天的南极考察任务后,赵羲回到熟悉的国内,虽然在南极也时刻关注着疫情的情况,自己也做了思想准备,但眼前的一切还是让她感觉不太适应。

当看到来接她回武汉的同事们,赵羲的心又暖了起来。她向澎湃新闻记者坦言,“看到他们我非常开心,很想念,我们忍不住想要互相拥抱,然后也聊了很多,同事们约我回去讲讲南极故事,感觉回归真实的人类社会真好,这段时间大家也都很需要这种面对面的交流”。

赵羲,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第36次南极科考队队员。今年初,受国际疫情形势影响,她和队友们回国时间被推迟2个多月,原定的转机澳洲也更改为海上“绕路”回家。3月11日,他们接连乘坐两艘雪龙号,在海上漂泊42天后终于回国,这段坎坷的归国之路被网友们直呼“硬核”。

面对关注,赵羲直言,“我只是一个第一次到南极的新兵,恰好回国遇到了疫情,幸运的被国家全力保障接回家。其实南极科考非常辛苦,我们有非常多优秀的科学家,他们毕生都在致力于南极科考研究。希望通过我,可以让大家对南极科考感兴趣,更多的去关注全球变暖、环保、人与自然等科学领域。如果我真的能起到桥梁作用,那所有的一切都值了。”

出生起就结下“南极缘”

1984年,我国首支南大洋、南极洲考察队于当年11月20日从上海出发。武汉大学鄂栋臣教授和其他科考队员们穿越南北半球,航程二万六千多海里,最终登陆南极洲南部的乔治岛,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

巧的是,1984年也是赵羲出生的年份。

而此后,被誉为“极地测绘之父”的鄂栋臣曾受邀前往赵羲所在的中学湖北龙泉中学做南极科考分享。“鄂教授激情洋溢的演讲深深的打动了我,我高考填报学校和志愿都深受这次分享的影响,报考了武汉大学。”赵羲说。

大学后,赵羲与南极就彻底结下了不解之缘,梦想的种子也在优秀前辈的指引下逐渐发芽。

本科时,赵羲跟随旁小平教授(现任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副主任),参与制作我国第一幅南极全图大挂图。

2005年,武汉大学科考队员张胜凯第一个登上南极冰盖最高点,我国也成为国际上首个从地面进入该点展开科学考察活动的国家。当年科考队员们凯旋,大四的赵羲作为学生代表在武汉火车站送花欢迎。

硕士期间,师从旁小平教授的赵羲,在导师的带领下参与了第一本南北极地图的制作。

在这之后,赵羲的学业和工作也都一直围绕南极测绘方面,但真正去南极,去年还是第一次。

“从来没觉得氧气这么甜”

从老前辈鄂栋臣教授算起,武汉大学师生已经连续36年参与我国历次南极科考任务。赵羲所在的武大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有20多名老师,他们全部都有极地科考经验。

“我们有老师最多甚至去过十几次,和他们比起来我就是一只小菜鸟,最早时候科考环境条件都很恶劣,做饭取水都要自己解决,但现在改善了很多,我们有厨师照料生活,有庞大的车队,还有固定翼飞机,通讯情况也比当年强多了。”赵羲坦言。

赵羲介绍,她平时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冰雪环境遥感、极地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制图。这次科考中,承担的主要是固定翼飞机队的航空调查任务,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地面负责数据分析。

“我们每次出行都是三个人以上,大家手里背着很沉的设备,在南极行走本来就很困难,所以很短的距离也要走很久,像同行的同济大学老师,他的无人机每次都要备着二三十块电池,非常考验体力。”

现在回忆起来,赵羲说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在固定翼飞机队执行的15架次科研飞行观测中,上机执行的那一次任务。

雪鹰601是科研飞行平台,机舱主要搭载不同类型的航空观测设备,舱内没有加压装置,舱内和舱外的温度、气压几乎相同,舱内噪音也非常大,和乘坐民航客机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感受。

除了两名机组人员,赵羲和另外两名科研人员要负责机上航空观测设备的开启、调试、状态检查和数据下载,飞行期间每半小时就要检查一遍所有设备的运转情况,异常忙碌。

因为无法上厕所,队员们飞行7个小时期间都不能进食,下了飞机后再补充能量。

这次执飞也是海拔最高的一次,“因为云层太厚,有气流,而且飞机外面的天线出现结冰现象,需要爬升。飞机迅速从海拔3000米提升到5200多米”。而此时的赵羲出现了高原反应,“说实话,有那么一点害怕。科研飞行的主控李航博士,他在报话机里笑着说,‘从来没觉得氧气这么甜’,让气氛缓和了不少。”

第36次南极科考固定翼飞机队合影

第36次南极科考固定翼飞机队合影

难忘的极地记忆

神秘莫测的南极,是无数人心驰神往的圣地。几乎每一个到过南极的人,都无法忘记第一次见到南极大陆的心情。

极地的绝美寂静感令第一次到南极的赵羲震撼不已,“坐在冰山上,看着眼前的冰川、海湾,周边寂静到可以听到自己的呼吸,你感觉大自然太神奇了,人类是多么渺小,心灵会被净化,是一种很神奇的感觉。”

在极地,见到最多的就是“极地明星”企鹅。

“企鹅不怎么怕人,只要保持安全距离就很好,它们可是我们科考队员的心头好,实在太可爱了。”赵羲介绍,刚到站的时候,看到企鹅大家都特别新奇,吃饭时候只要企鹅来了,都会拿相机去拍。而且企鹅看着腿短,但在冰上滑行时候速度非常快。

在南极,虽然景色壮美,但却是一个极端恶劣的工作环境,工作高危又高难,每次出行都要几个人结伴而行,大家笑称“过命之交”,非常团结。

工作之余,大家也会和其他国家的科考队员们进行交流,像中山站邻近的俄罗斯进步站,两边长期互动,交流频繁,“吃完晚饭,我们经常就去俄罗斯进步站晃一晃。”中山站有个小型的室内体育馆,会邀请俄罗斯人过来一起打排球、打台球等。

每天饭后遛弯也成为队员们的常态,赵羲也被冠上“遛弯队队长”的称号,“可能我比较积极吧,每天饭后都要出去转转,看看风景,拍拍照,希望用眼睛记住这里。”

赵羲在雪龙号上遇到大风雪

赵羲在雪龙号上遇到大风雪

大家都很照顾来自“武汉”的我

与往年相比,第36次南极科考队在南极度过了一个更为特殊的除夕。

国内正值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队员们也从新闻和家人口中看到相关消息,特殊情况下,科考队特别开放卫星电话,让队员们每天都能与家人保持联系。

“虽然身在南极,但是我们和家人联系频率很高,看着他们都健健康康,就会很放心,也相信疫情一定会过去。”

1月24日,大年初一,赵羲和队友们亲手写下了很多平安福,“祝福武汉”、“中国平安”等等。

队员们在中山站里过春节写福字

队员们在中山站里过春节写福字

当晚,她在朋友圈记录到,“过年了!从南极净土回望武汉,相隔天涯,却与你们同在。就算我捂的再严,站的再远,朋友你们一眼就能认出是我,因为不管在哪里,我的‘神’没变。从前天武汉甚至湖北自保(我不喜欢用封城二字)开始,看到朋友们很多害怕,无助,也看到很多感动,乐观。就像照片里的我,我们其实一直都是我们,不管在开放的武汉,还是暂时自保的武汉,我们都可以过出自己本来的样子。只有内心的安宁,才能链接天地间的祥和,我们可以拥抱的还有自己。等着我回来。”

赵羲坦言,写这段话是希望能给远方的大家传递力量,在南极,自己常被温暖的力量打动,这次科考,算上赵羲,队里共有两位武汉籍队员。

“虽然我们平时不会外露情绪,但大家都会来安慰关心我们,像站长、副领队,经常会给我们鼓励,很温暖。”

“硬核”回家路

疫情期间科考队员表达对祖国的祝福

疫情期间科考队员表达对祖国的祝福

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是我国首次以“双龙探极”模式组织实施南极考察,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中国极地科考功勋“雪龙”号,是我国1993年从乌克兰购置并改造的破冰船,和它结伴奔赴南极的“雪龙2”号,是中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它是全球第一艘船艏、船艉双向破冰的科考船,能以2-3节的航速在冰厚1.5米+雪厚0.2米的条件下连续破冰航行,可实现极区原地360°自由转动。“雪龙2”号破冰能力、抗阵风能力、甲板设备抗低温性能均大幅加强,可以把原来仅限夏季的考察延展至春季和秋季。

“我是坐飞机到的南极,本来也要坐飞机回国,却没想到能有幸乘坐两艘雪龙号回国,真是太幸运了。”赵羲说。

赵羲所在的固定翼飞机队原计划2月10日乘飞机飞澳大利亚凯西站,再转机回国。但考虑到经停他国的风险,自然资源部决定所有队员乘坐我国自己的科考船回国,不停靠任何国家。

胆大又好奇的赵羲对于回程充满期待,她坦言,“上船前不知道自己晕不晕船,但却盼望着能遇见真正的西风带,即使真的体验到晕的想跳海,也比风平浪静没有经历的遗憾好。”

位于南纬40度至60度之间的西风带,常年处于强劲西风的控制下,洋面风浪大,行船危险系数高,也因此得名“咆哮西风带”,基本上经历过的人都会说“晃得起不来床”。

“现在船上的预报都非常精准,所以我们在航行中就会避开一些大的气旋,找一些好的天气窗口来穿过,往年最大的西风带有10米,但今年我们最高也就5米多。”赵羲笑着回忆,“全程我的状态都还好,最难受的一天也只是有点恶心,一日三餐还是吃一点,尽量让胃保持无压力的状态。”

乘坐雪龙号航行了17天,又被安排乘坐雪龙2号25天,在海上漂泊42天后,赵羲和队友们于4月22日抵达上海。入境前,大家都进行了14天的体温监测,抵达上海后,又接受了核酸检测。4月24日,从上海出发,驱车10小时后,她终于回到了家乡武汉。

“说实话,这次回来心态有了很大变化,就觉得要珍惜当下,希望每个人都能健康平安。”

责任编辑:吴金明

相关阅读:
  • “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起航

    “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起航

    杨雪梅摄(影像中国)7月5日,中国第十四次北冰洋考察队“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从山东青岛奥帆中心码头起航出征。作为我国第一艘... 2024-07-07
  • “雪龙”归来

    “雪龙”归来

    4月10日,山东青岛奥帆中心,“雪龙”号凯旋,中国第40次南极科考圆满结束。图片来源:视觉中国4月10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我国第4... 2024-04-11
  • 我国第40次南极考察|建设一个南极考察站共分几步?

    我国第40次南极考察|建设一个南极考察站共分几步?

    来源:央视网央视网消息:从五星红旗第一次插在南极的那天起,一望无际的海洋和汹涌奔腾的浪花就开始见证我国在南极科考领域所取得... 2024-01-01
  • 跟着总书记看中国|极地之光 屹立苍穹

    跟着总书记看中国|极地之光 屹立苍穹

    来源:长江云新闻“总书记的回信,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会带着这份最振奋人心的嘱托,不怕吃苦、迎难而上,圆满... 2023-12-16
  • 我国首次实现北极点星地通信

    我国首次实现北极点星地通信

    据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微信公众号“上海航天”11月6日消息,不久前,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乘“雪龙2”号极... 2023-11-07
  • 在北的终点,我们踏上新起点

    在北的终点,我们踏上新起点

    来源:央视网央视网消息:一个月多前,9月5日13时55分,科考队乘坐“雪龙2”号成功抵达北极点,这是我国科考船首次抵达北极点,填补... 2023-10-07
奋斗:青春的逆行 河北黄骅通报:一教职工基因片段检测呈阳性 复核为阴性